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呵護孩子的「舞蹈夢」,也別忘了這些重要的事

呵護孩子的「舞蹈夢」,也別忘了這些重要的事

作者:萌芽

來源:萌芽研究所BUD(myyjs_bud)

之前群里有媽媽轉我看一個視頻,講的是一個6歲孩子因為練習下腰動作,導致終身癱瘓。

但報紙披露的,卻遠遠不止這一個孩子的舞蹈事故。

近年來,因為跳舞不慎受傷而導致孩子終身癱瘓的病例,逐年增加。

在2017年,北京已經有近百例,幾乎都是六七歲的學齡前兒童。而看到新聞後面的評論,我心裡更是堵得慌:

這個新聞在萌芽群里掀起了很激烈的討論。家有女兒的,都考慮過讓孩子去學舞蹈,聽到這種新聞,內心更是揪著。

我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舞蹈的文章。前段時間,我也搜集到很多問題:

「萌芽,到底孩子要不要學舞蹈?幾歲開始學比較合適?「

「那麼多舞蹈培訓班選擇哪個才合適?如何判斷孩子適合學習哪種呢?何才能避免孩子學舞蹈不受傷?」

「萌芽,你家兩個男孩子,他們有學舞蹈嗎?男孩子合適學舞蹈嗎?」

在撰寫這個稿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

近期在做「0~3歲家庭優陪計劃」的課程研發,裡面很大部分是嬰幼兒肢體動作課程方面的設計。

所以結合課題,我採訪了我身邊的全國舞蹈冠軍朋友,並詢問了我家孩子學校的資深老師,此外,因為想進一步了解中西舞蹈教材的區別,我看完了兩本國外的幼兒舞蹈教材,以及五本國內的兒童舞蹈教材

結合這段時間所有的研究和資料,希望給大家談談目前國內孩子學舞蹈存在的誤區,我們到底如何領孩子入舞蹈「門」

舞蹈,本質上是孩子自我的表現

世界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把舞蹈歸屬於身體運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他是這樣描述這項技能:

舞蹈是運用四肢和軀幹的能力,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於利用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簡單說,就是「使用身體在表達情緒」

每一個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其實都是天生的舞者。

我家孩子從小都很喜歡舞蹈,雖然他們是兩個男孩子,這從來沒有影響過他們對舞蹈的熱情。

前段時間《愛樂之城》風靡的時候,我們經常在家裡播放它的主題曲《Another Day of Sun》。

自從看了片頭畫面,幾十個舞蹈演員集體的舞蹈演出後,兩個孩子就無比喜歡這首歌,嚷著要我播放旋律,然後跟著旋律有模有樣地旋轉、跳躍、靜止、彎腰或者滑行

有時候孩子們陶醉起來,還能閉上眼睛,張開雙手,跟著音樂,彷彿是洋溢在歌聲中展翅欲飛的小鳥。每每到這一刻,我也不由自主加入他們,一家老小,在家裡隨歌瘋舞。

我家的情況只是一個縮影。

在縮影中,孩子想像舞蹈、感受舞蹈、並且在歌聲和姿態中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舞隨我心。

早在1989年,美國社會便已經認識到了這個事情,對兒童舞蹈進行了再定義。以美國運動、健康、體能、休閑和舞蹈聯盟提出的觀點來看:

「兒童舞蹈的核心,在於如何通過創造情境和想像表達,讓舞蹈成為孩子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AAHPERD,1989)

這便是學齡前孩子最核心的舞蹈價值了。

要讓孩子自然感受舞蹈,不容易

要讓孩子自然感受舞蹈,不容易

舞蹈,本質上是孩子自我的表現

對孩子們來說,舞蹈和戲劇、音樂和視覺藝術是共通的,因此舞蹈是被歸類於「全職教育」,幾乎是所有國家針對5歲到16歲孩子提供教育的一部分(Smith-Autard,1994)。

舞蹈綜合了創造、表演和欣賞三位為一體。

孩子在參與舞蹈過程中,首先是一個觀察者,通過觀看、討論舞蹈的過程,走近舞蹈。

其次,孩子是一個表演者,孩子試圖模仿、表演來展現舞蹈,模仿是最初的啟蒙。

最後,孩子會成為一個創作者,他們在模仿原來動作的基礎上,產生一些聯想,進行改動,從中得到一些創作啟迪,從而邁進創編的大門。

我們常被遊說的,「孩子想要掌握舞蹈,就得去上舞蹈培訓班」,這個說辭其實是錯誤的。

上舞蹈培訓班,並不是孩子愛上舞蹈、感受舞蹈之美的充分必要條件。

孩子的舞蹈里,大部分是屬於「生活舞蹈」。它源於生活,萌發於身體動作發展,還往往結合豐富的形式,比如律動、體操、音樂、器材等。

很多孩子,聽到音樂會哼唱,聽到音樂會旋轉,這幾乎是本能。

生活舞蹈是舞蹈,但不是我們認為的舞蹈培訓。最讓家長心裡常念著的舞蹈訓練,我們稱之為「藝術舞蹈」

它把專業的舞蹈知識訓練和幼兒舞蹈結合起來,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引導,讓孩子在生活舞蹈的基礎上,掌握專業的舞蹈動作。

如果說「生活舞蹈」是孩子天生的本能,那麼「藝術舞蹈」就寄託了我們對舞蹈的想像和期盼,以「芭蕾」、「民族」、「古典」、「流行」等專業舞蹈知識為元素,天生帶著某種魅力和氣質,往往很有吸引力。

教師協調孩子從單一動作到手腳規範,比如開、綳、直、壓,以及踏步、走步、蹦跳等。這個過程,幫助孩子優化自身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動作,讓孩子從無意識的動作,逐漸向有意識的、藝術化的動作過渡

我不否定兒童舞蹈機構的作用,但是在走進舞蹈興趣班之前,我們也需要明確一下學舞的目的,需要清晰了解學舞的基本年齡規則,以及舞蹈機構選擇的科學標準。

首先,在給孩子選擇舞蹈方向時,一定要想先清楚一個問題:

我們到底希望孩子在學齡前體驗什麼?

是以創造力、表現力和感染力為主的生活舞蹈?還是以藝術化動作、以專業知識為依託的藝術舞蹈培訓呢?

如果是前者,創造力、表現力和感染力便是你衡量孩子舞蹈質量的關鍵要素;

如果是後者,孩子的適齡與否、發育特徵如何,機構老師的專業知識是否正統、過硬和管理是否妥善,便是孩子舞蹈教學的重要依託。

如果你剛好遇到的機構是一味追求技巧技術,而老師又不具備專業的素質,那麼可能導致孩子受傷的風險就會很大,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幼兒舞蹈的基本年齡法則

幼兒舞蹈的基本年齡法則

舞蹈,本質上是孩子自我的表現

當想清楚了孩子學舞蹈的目的之後,第二步是了解孩子舞蹈的基本年齡法則,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訓練的底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啟發孩子。

其實國內的教材也參差不齊,我看了五本國內排名靠前的,兩本裡面還大字地提倡要給3~4歲孩子做下腰、壓腿、一字馬,並且根據這些動作設計編舞和表演的內容……

說實話,我也有點無語。我沒有辦法知道,到底國內有多少老師和家長正在信奉這些法則。

以呂藝生老師為代表的幾本權威教材,已經重新梳理了孩子學舞蹈的過程,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再三強調也不為過,就是孩子的舞蹈應該契合身體發展的里程碑特徵,不能一蹴而就,甚至提供超齡的動作

如果希望孩子可以加強生活舞蹈的熏陶,可以參考國外的舞蹈教材標準,更系統、更直接,也更有指導性。

我閱讀的兩本舞蹈教材,分別是國際兒童舞蹈協會的世界主席、英國國家舞蹈學院研究員Mollie Davies的《Movement and Dance in Early Childhood》,和著名舞蹈教育家Simith-Autrard的《The Art of Dance in Education》。

簡單來說,在孩子8歲之前,接觸舞蹈,核心要素是創造力和想像力一個合格的舞蹈教學機構的課程大綱需要具備

1.提供各樣動作的刺激,像是在舞蹈中結合故事、音樂和道具等。

2.需要介紹動作辭彙和說明的文字。

作為引導者的成人,需要幫助孩子了解的基礎要點包括

1.運用想像力在動作上,提供反應刺激(比如音樂),以及表現基礎的技巧,例如適合8歲以前的孩子的動作包括位移動作、停止不動,做出比如塑形、跳躍、翻滾和手勢等變化。

2.改變節奏、速度、層次和移動的方向。

3.能夠運用簡單的動作模式創造並表演舞蹈,體現不同時期和文化的形態。

4.能夠表達並且溝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你希望孩子加強專業舞蹈的技能,那麼你可以參考中國舞蹈教材的主流標準:

1.孩子3、4歲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跳一些兒童自由舞,進行簡單的律動練習。

2.5、6歲的時候,可以初步接觸舞蹈學習,但重點在培養孩子對舞蹈的興趣,千萬不要過分地讓孩子做劈腿、下彎腰等高難度的動作。

3.從7至10歲,才開始正規而規律性的訓練。因為這時,孩子的身體骨骼發育會比較完全。但一些較難的動作,還要再往後推遲學習。比如像劈叉、下腰和翻滾這樣的動作。

簡而言之,在孩子7歲前,主要是培養的是表現力、節奏感和情趣

7歲以後,才可以開始正規學習,主要培養孩子的柔韌性,幫助孩子接觸舞蹈技巧,訓練孩子的身體。

但需要強調的是,7歲只是一個平均年齡值,並非絕對值。

家長判斷孩子的骨骼和身體發育情況是否真的達標,還需要看孩子本身的個體差異情況。

所以判斷孩子的身體條件是否合適專業舞蹈的訓練強度,可以根據孩子的生長發育進行綜合評估,包括孩子的體型、心智及骨骼發育的年齡

請警惕專業培訓機構的「唬人坑」

請警惕專業培訓機構的「唬人坑」

舞蹈,本質上是孩子自我的表現

如果孩子對舞蹈真是興趣滿滿,接觸下適齡的兒童舞,也是不錯的選擇。

兒童舞動作簡單,富有韻律,孩子容易掌握。對孩子身體條件要求也不高,只要沒有嚴重的身體缺陷,想跳都可以學。

現在很多專業的機構,比如芭蕾舞蹈、民族舞蹈、國標舞蹈等,也會把兒童舞的啟蒙要素,融入課程中,所以:

只要孩子所體驗的舞蹈培訓方式,是以興趣培養為主,充分發揮孩子天性,並沒有提供高強度的束縛訓練,其實選擇哪個舞種,並沒有優劣之分。

父母可以綜合各種因素,以及孩子的喜好,自由選擇。因為孩子更需要感受的,是因舞蹈而帶來的那份快樂。

具體到選擇哪家機構的時候,我們父母看的東西其實還挺多。我綜合了社群媽媽在選擇舞蹈機構時的經驗,判斷一家舞蹈機構靠不靠譜,主要在於:

首先硬體設施一定要甄別好。

第一就是看營業執照,是否為正規的培訓中心;

還有在正規的舞蹈培訓中心,舞蹈房的設計都比較好,大而寬敞明亮,可以容納很多孩子一起跳舞。

尤其是地板,是否有彈性、足感舒適而防滑,並能最大程度防止運動中的受傷。

如果鋪的是過於便宜的地毯,或者硬度較高的複合地板,會缺乏彈性,不適合孩子們在上面練習舞蹈。

其次要了解課程設計、教學目的和教學質量,通過跟老師溝通了解和試課,了解最起碼以下幾個問題:

看教師的資質,是否出自知名院校,是否有教師證、國際舞蹈協會認證等;

教師的數量有多少,是否是全職,還是全是兼職?

經驗是否豐富,是否熟悉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等?

是否有超出孩子年齡或者身體負荷的動作或者訓練?

在孩子不幸受傷的時候,是否懂得第一時間如何急救?

是否了解孩子們的身心特點,是否以孩子的需求為基礎,課程是否足夠有趣,能吸引孩子注意力,是否能激發孩子的肌體能力和肢體表現力,培養節奏感和情趣。

社群媽媽們在討論讓孩子學舞蹈這個話題時,很多媽媽也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經驗,我也整理出來給大家看看:

@瑩瑩媽媽:

我記得我是快4歲的時候,開始接觸舞蹈的,我媽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我多蹦蹦跳跳,多運動,少生病,更健康。跳舞比起單純運動更有趣,培養美感。後來我被幼兒園舞蹈團錄取,但沒有過分接觸軟開度,多數是一些出手出腳、蹦蹦跳跳的動作。

我每次跳完舞,特別開心,協調能力和模仿能力也有提高,對生長發育,思維發育以及肌肉控制能力,都有幫助。

我媽說我會兒回家就對著鏡子邊唱邊跳,很開心,所以如果想學,看好學的是什麼類的舞就行了,別對3歲多孩子過分要求軟開度技術技巧,那樣對他們不好。

@玉琳媽媽:

我是從幼兒園接觸過兒童舞蹈,以培養孩子的舞蹈興趣、協調度和節奏感為主。不壓基本功的,最多練一些力量體能。一直到小學三年級才開始練軟度。

我們都擔心找的老師不夠專業。我建議媽媽們有空去專業的藝術院校旁聽或諮詢專業老師,如果孩子正在練基本功,建議媽媽把每種基本功練習的要領都了解一下,比如腳背的外開度,壓腿時跨的角度,下壓力度,還有分別的時長是多少,幾種基本功的練習順序等。這樣心裡就有數了。

這些都是過來人的經驗。

其實看到這裡你也發現了吧。不管你選擇的是生活舞蹈,還是藝術舞蹈,對於學齡前(至少8歲之前)的孩子而言,舞蹈的本質要求並不會改變。

真正好的教育,不只是知識、技巧和能力,也包括了傳遞給孩子關於學習的熱情,以及讓孩子從小感受到最好的教學環境。

這裡對老師的深層次要求,或許更需要老師能有持續的好奇心投注到教與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舞蹈與時俱進的變遷,並且用開放的方式,幫助激發孩子內在的表達力,美學的感染力,以及創意的質感。

而與之相對立的,莫過於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始終把技術放在首要,把孩子的舞蹈學習硬生生地變成了一場追逐賽,用焦慮來洗腦,把孩子工具化,這無異於捨本逐末。

我參加過孩子學校的匯演,那是一場從幼兒園中班到小學五年級的集體演出,整個過程讓我很受觸動。

每一個年級的孩子,都能夠在這場龐大的舞蹈里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中班的5~6歲的孩子,負責合唱和進行互動的舞蹈遊戲;而年齡越大的孩子,在舞蹈上的肢體動作的表現力和豐富度更多。

耗時一個小時的觀影過程,隨著主題更換有序地展示出來。導演老師站在領舞台中央,指揮著全場,這出包含戲劇、音樂、合唱、故事、彈奏和舞蹈的演出,讓每一個家長都沉浸其中。

我家兩個孩子,目前還處在集體編舞的狀態,我經常和他們說的一句話,也許莫過於:「來,這場音樂響起來了,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跳舞吧!」

有時候興緻高起來了,我也會和他們說「我們來一場輪流的舞蹈」。

因為輪流這種看似簡單創作的方式,正如我孩子學校老師所教會我的,恰恰是鍛煉孩子專註力、體驗靜止和動作最好的方式之一。

我認可的一個理念,也是Mollie所提倡的核心觀點

如果孩子在早期舞蹈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體驗跳舞、隨意活潑亂跳、有和別人共舞的經驗,並且可以自由使用所提供的用具、音樂和空間,舞蹈也能成為孩子每日熟悉的活動供應,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準備好,並且渴望進入單純有結構性的舞蹈時光里,讓舞蹈成為他們表現和展示自我的關鍵且核心的要素。

所以與其糾結孩子選擇哪個類型的舞蹈興趣班,不如認真想一想,到底你所心儀的舞蹈興趣班,或者生活舞蹈的體驗經歷,能否真正地契合孩子成長所需的舞蹈的內核和本質要求吧。

-END-

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遭受了霸凌……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