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厘米長脂肪瘤「紮根」食管,妙手醫生內鏡下6小時成功剝離!
來自河南鄭州的張先生今年66歲了,近半年以來自感進食有哽噎感。每次吃完飯,都需要站起來蹦幾下才覺得食物咽下去了。這讓張先生很是苦惱,四處求醫問診以後,他來到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找到了消化內鏡中心的鄭權主任。
經過細心系統地檢查以後,張先生被確診為「食管黏膜下腫物」,並且大概率是個脂肪瘤。
那麼,什麼是脂肪瘤呢?
脂肪瘤(Lipoma)是一種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由成熟脂肪細胞構成,可發生於身體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發於肩、背、頸、乳房和腹部,其次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主要在皮下,稱為淺表脂肪瘤,也可見於肢體深部和肌腹之間,稱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齡多較大,多見於40~60歲中年人,兒童較少見。深部脂肪瘤多沿肌肉生長,可深達骨膜,但很少侵犯鄰近骨骼。脂肪瘤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由於瘤體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張先生的生活質量,最後,鄭權主任決定在內鏡下將瘤子剝離出來,以保留張先生的食管。
正常人的食管長度約25厘米,而患者(張先生)的病變長度將近14厘米。處理這樣的病變在內鏡手術領域可以算的上頂尖難度了。
從下午近3點開始一直到晚上9點多,六個多小時鄭權主任沒有喝過一口水,一秒鐘沒有放下過鏡子,終於將瘤子剝離了下來。
內鏡手術相比傳統開放手術具有費用低,恢復快,創面小的優勢。
術後的張先生很快的恢復了過來,正常進食不再受任何影響。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術前-食管內的脂肪組織
▲ 術後-創面成功閉合
預防消化道脂肪瘤,鄭權主任提醒您:
1. 進行減肥鍛煉可以減緩脂肪瘤的發生。
2. 不要暴飲暴食,尤其是不要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如肉類、糖類等。汽水類的飲料不宜多喝,尤其是碳酸飲料,經常喝此類飲料容易使體質酸化,脂肪分解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脂肪瘤的生成。不要食用高膽固醇類的食品。動物內臟、蛋黃、海產品等高膽固醇食物非常容易導致高血脂,會加速脂肪瘤粒子的聚集。
3. 消化內鏡檢查對於消化道脂肪瘤有決定性的診斷作用。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位於規培樓13樓,面積800餘平方,同時開展5個胃腸鏡診療室。1個ERCP診療間。擁有奧林巴斯260,290系列電子胃腸鏡。ME2超聲內鏡。20HZ,32HZ超聲小探頭。經鼻內鏡,潘太克斯ED440-IT十二指腸鏡、膠囊內鏡。數字胃腸造影機。德國愛爾博200D高頻電刀。奧林巴斯高頻電刀,13C呼氣試驗,氫呼氣試驗,糞便分析儀等先進儀器。以省幽門螺桿菌中心實驗室,省營養微生態基地實驗室,省HP精查實驗室等科教實驗中心為依託,開展內鏡取組織幽門螺旋桿菌培養加藥敏。開展放大染色內鏡下消化道癌前病變及早癌篩查、EMR、ESD、ERCP、POME、ESE、EFR,、EUS、EUS-FNA等內鏡下治療。同諾貝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院士精誠合作,以國家二級教授、河南省消化病學主任委員、鄭鵬遠院長為首席專家,正副高以上專家10餘人行內鏡下檢查及治療。是中部地區率先開展幽門螺桿染葯敏試驗的醫院。
專家簡介
鄭權,消化內鏡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河南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務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分會秘書、河南省全民健康促進會消化系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委。2000年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2006年在北京301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進修胃腸鏡,2008年國內以高級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學習一年,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從事臨床工作17年余,在消化內鏡早癌篩查、微創治療方面經驗豐富,擅長ERCP(逆行胰膽管造影)、ESD、EMR(內鏡下粘膜剝離/切除術)、POME(內鏡下食管肌層切開術)、超聲內鏡檢查及穿刺,食管支架植入、肝硬化出血的內鏡下治療,尤其在內鏡下胰膽管複雜微創手術領域內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消化內鏡下的微創治療。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內鏡中心 宋岩】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