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我以為,迄今為止最可怕的一種遺傳,就是父母遺傳了他們父母的控制欲,並把他們父母的「打壓式教育」不斷推陳出新——他們的父母打壓也許只在軀體,而有文化的父母,打壓的卻是精神,後者比前者更可怕。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孩子是你的骨肉,不是你的仇人

聽到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在一個電動扶梯旁打滾,為了達到目的和母親撒渾,而母親則在旁邊大聲責罵,並沒有過去阻攔(保護)孩子。

恰巧另一個母親帶著女兒經過,女兒看男孩擋著電梯口,上去就輕輕打了男孩兩下,男孩一下懵了,坐了起來。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這個時候,男孩母親再次責罵男孩「她打你,你為什麼不打回去?你怎麼這麼笨?!」男孩又恐懼又悲傷,一時大哭不止。

女孩母親向男孩母親致歉,卻沒有收到任何回應。那位母親一直自顧自地責備自己「不爭氣」的兒子。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我想,這位母親是不快樂的:她一方面覺得自己無能,另一方面嫌棄孩子同樣無能。

和這樣的母親是沒法說什麼——

「當眾不責(因為事發地是公共場合)」

「愧悔不責(孩子被女孩輕輕打了之後,已經意識到自己不對)」,

但是明明那是自己的親兒子,難道不應該有人傷害他的時候保護他,在他傷心的時候安慰他?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把自己的兒子罵得豬狗不如,在眾人面前狼狽不堪,解了母親的一時之憤,卻在兒子心裡種下了冷漠無情的種子。

從此他會覺得「他不值得愛」「世界是殘酷而冰冷的」。他會更加懦弱,可想而知,意識不到問題的母親,責罵只會過之而無不及。

只想說,孩子是你的骨肉,不是你的仇人,也許對待仇敵時,你們都不會那麼聲色俱厲,為何對待自己的骨肉,卻要字字扎心呢?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孩子是一個人,不是一個軀殼

小時候,最怕在父母跟前遇到別的大人。為什麼?因為不喜歡被父母評價的方式。

"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在傳統的父母心裡的理解就是「誇自己的孩子就是滿,貶自己的孩子就是謙」。

於是,母親總會對別的大人說,她哪裡懂事,經常搗亂,不省心(事實上,如果滿分孩子是100分,也許你已經99分了)。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在大人信口雌黃的謙虛里,孩子的美好表現被無限壓縮,成了微弱的一個小點。

然後,當孩子長大了,他們從來看不到自己的優秀,拚命努力,不斷用能力加持自己,卻發現永遠無法對自己滿意。

前段日子看到董卿的故事,不就是這種教育方式的一個典型代表嗎?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被過度打壓教育的人,自己意識到的優秀,要比別人看到的優秀少太多太多,他們通常自我評價特別的低——那不是謙虛,而是卑微、低賤。

我想這一定不是父母最初想要達成的心愿吧?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我想,對於孩子的優秀與不足,父母應該給予同樣的關注,甚至應該更多看到孩子的優秀面。

在與別的大人交流時,要不卑不亢地,說:我家孩子整體不錯,學習成績雖然不是最好,但是態度很認真;有時候雖然不太聽話,但大部分情況很懂事。

比起心裡盲目驕傲,嘴上盲目謙虛,這種實實在在的評價,更能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激發孩子更高層次的動機,讓他想用更優秀的自己來回饋你的愛!而不是用不斷的努力,來餵飽父母那顆只會看到不足的心。

要記得,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只是一具軀殼,請在乎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人格。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孩子具有個性,教育讓他們與眾不同

今天讀到一則文章,很暖很感人,一對普通的夫婦,培養出6個傑出的孩子,每一個的成就都是響噹噹,令人驚嘆。

而他們的制勝法寶,竟然是「從來都以鼓勵和肯定為主」「當孩子犯錯或者退縮時,總會想辦法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獨特的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基本不用暴力的方式教育」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當父母不僅需要體力和經濟實力,更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對性格和行為迥異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這是一種自帶教育家光芒的本領。

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做到循循善誘,也不是每個家長都懂得孩子成長的規律。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當人們「不顧一切」或者「毫無準備」地成為了父母時,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和父母輩切斷開來,要明白自己想做什麼樣的父母,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未來。

越早想清楚這個問題,就越可能成為優質父母,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我相信沒有父母不打心眼裡喜歡自己的孩子,不過,我更相信,很多父母總拿著放大鏡,挑剔地尋找孩子的不足,希望孩子更加完美。

在父母永遠不懂滿足的行為背後,也許是焦慮,也許是恐懼,也許是對自己的不滿意。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不論是哪種因素,都請家長先好好安頓好自己的心,因為孩子真的不是大人應該用來發泄的工具。

愛孩子,就得讓孩子體會到愛。否則,一切都是借口。

你認為呢?



這種類型的「挫折教育」,我看還是少一點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