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延聲:追憶貝聿銘先生
中國美術報網
我與貝聿銘先生的交往有兩段。在1995年給他畫像後,再見面是2000年左右,我的《魂系山河》長卷完成 ,想要在北大西門外暢春園建立「民族山河碑」。
在我看來,貝聿銘先生這樣的建築大師眼光都是很獨到的,因此我非常想就這件作品聽取他的意見。這件作品我做了十年,是在香港回歸的時候最終完成。我非常詳細地分段講解了我的畫作,貝聿銘先生聽後稱讚了我的畫作,動情地說:「這段歷史很悲壯,這樣的歷史不應再重演……」並叮囑我在項目完成後一定要叫他來參觀。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項目擱淺至今,十分遺憾。
貝聿銘先生具有非常強烈的愛國情感。他16歲來到美國學習建築,抗戰的時候正是他上大學做畢業設計。在台兒庄大戰中,中國的軍隊雖然實力較弱但十分頑強,漲了中國人的志氣,所以貝聿銘先生在美國的報亭中設計了「國魂」二字。當時的貝聿銘一度想要回國,他與家人通信寫道:「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愛國心」「我應該回國報效國家」。從年輕時開始,貝聿銘先生便一直有這樣的愛國情結,在後來我們的交往過程中,他經常流露出來,讓我十分感動。他之所以看到我的《魂系山河》長卷後有強烈的共鳴,與他一貫的愛國主義情懷密不可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另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對貝聿銘先生的影響。他在16歲之前,都是沉浸在中國的詩詞、繪畫和園林之中的,後來又去上海學習。傳統文化對他從小的培養讓他有了一顆愛國心。後來他雖然加入美國籍並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但他一直說「我還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一直是我創作的源泉」。我認為,他的作品中彙集了中國文化最為精華的部分——天人合一。他將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相糅合,創作出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奇蹟。以盧浮宮的金字塔為例,最早,浪漫又有點傲慢的法國人是瞧不起他的,但後來當金字塔矗立在盧浮宮後,全國一致稱讚。在貝聿銘先生自己看來,這件作品的成功正是因為融入了東方的文化底蘊,比如在出口的位置可以看到天空、看到星光。盧浮宮原始建築使用了大量的石材、花崗岩,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博物館入口又偏小,經常造成擁堵。貝聿銘先生在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了盧浮宮的現實情況和環境,選擇了下沉分流來疏散人群,透明的設計與原始建築交相輝映,為原來的宮殿增輝。這件作品充分體現出了貝聿銘先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他在設計過程中是特別注重環境的。後來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也做到了與環境融為一體,每一個入口、每一個轉折都是景,處處都是美,這便是他的高明之處。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聯繫郵箱:vip@zgmsb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