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魯班事迹,都是後人杜撰的
文 | 楊津濤
魯班在中國算得上家喻戶曉。
大多數中國人都曾在語文或歷史教科書上,了解過一些魯班的事迹。
教科書中的魯班
舊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上,長期收有出自《墨子》的《公輸》一文,其在注釋中對主人公「公輸盤」的介紹是:
「魯國人,公輸是姓,盤是名,也寫做『公輸班』或『公輸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間稱他魯班。」
在小學語文S版(語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學語文教材編委會共同編寫)教科書二年級下冊,有一課《魯班造傘》,說魯班和妹妹在西湖遊玩,突然下起雨來。這時,魯班看到一群孩子頭頂荷葉,在雨中玩耍,於是深受啟發,回去後發明了「能開能合的傘」。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還收有一篇《魯班和櫓板》。課文大意是,魯班坐船時,看到老艄公撐船十分吃力,於是思考怎麼才能讓他更省力。上岸後,魯班受鴨子划水動作的啟發,按照鴨子腳蹼的形狀,用粗木棍製造了掛在船尾的「櫓板」。
歷史教科書,在上世紀80、90年代,對魯班也有很多介紹。比如,1981年人教版《中國歷史》第1冊《戰國時期的文化》一節,對魯班描述如下:
「戰國初期魯國的公輸般,又稱魯班,是一位著名的工匠。他不但會建築房屋和橋樑,還改進生產工具,作出了許多創造發明。據《墨子》一書記載,他削竹片和木料製成飛鳥,能在天上高飛三天不落下來,這是人類想飛上天的一種初期試驗。傳說他還製造了木人來駕馭木車馬。後世的木匠尊奉魯班為祖師爺,稱他為『魯班爺』。」
現行歷史教科書對魯班的介紹已很少。人教版歷史教科書高中第一冊,只在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發展時,提了一句「能工巧匠魯班還被喻為中國木匠的祖師爺」。
綜合而言,出現在語文及歷史教科書中的魯班,是名副其實的能工巧匠,名下有木鳥、雨傘、櫓板等眾多發明。
然而,這種形象並不符合史實。
公輸盤可能不是魯班
在先秦典籍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公輸班(或稱「公輸子」、「公輸盤」、「公輸般」等)的不少事迹。
如《禮記·檀公下》說,季康子的母親去世後,公輸般建議用他發明的機械下棺。曾收入語文教科書的《墨子·公輸》說,公輸盤曾經受命為出國建造雲梯。
在《孟子·離婁》中也有一句,「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說,離婁的視力好,公輸子的手巧,但要是不用尺子等工具,也畫不出規整的方形和圓形。
此外,《呂氏春秋》《戰國策》《淮南子》等書,也都提及過公輸班這個名字。
魯班和「公輸」的對應關係,最早出現在東漢人所作的注中。趙歧為《孟子》作注,稱「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高誘給《戰國策》等書作注,說「公輸般,魯班之號也」。
由於趙歧等人沒有解釋公輸班與魯班為一人的依據,也沒有注意到《禮記》中「公輸般」(春秋時期,約與孔子同時代)和《墨子》中的「公輸盤」(戰國時期,約與墨子同時代)生活年代的差異,以至他們的觀點未被後世學者普遍接受。
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說,「班(魯班)、輸(公輸班)、倕、狄(墨子),機械之聖人」。在這裡,他把魯班和公輸班作為兩個人,並列在了一起。
唐代顏師古為《漢書》作注,他對書中「班輸」一詞的解釋是,「班輸,魯公輸班也,一說:班,魯班也,與公輸氏為二人,皆有巧藝也。」顏師古不肯定魯班與公輸班是否為一人。晚唐時期的段成式,亦將魯班、公輸班視為兩人。
另有學者注意到,典籍中「公輸X」的名字有班、般、盤等寫法,進而猜測,不同典籍中的「公輸X」未必為一人。比如,《禮記》中的「公輸般」為其本人,而《墨子》中助楚攻宋的「公輸盤」則是「取古人以為號者」,即借用古人的名字,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晚清學者高步瀛綜合諸說,認為「魯般之名,前有所因,後世猶有襲之者,其殆為巧人之通名也。」按照他的解釋,無論魯班,還是公輸,都是古代有名的巧匠,後世的人將這兩個名字作為了巧匠的代稱。
由此進一步引申,《禮記》之後各書中的「公輸」,可能都只是某人的綽號,好比《水滸傳》中「賽仁貴」「病尉遲」之類。
魯班並沒有發明什麼
魯班被人稱頌,並成為語文、歷史教科書中的「常客」,和其名下發明諸多有直接關係。有人總結了各種典籍中所記的「魯班發明」,大致如下圖所示:
這些發明中,比較重要的是曲尺、石磨、鋸子和圓規。
曲尺可能是魯班最知名的一項發明,有「魯班尺」之稱。但從現存史料來看,中國至少在商周時期已使用尺子丈量土地,作為徵稅依據了。
目前所見最早的石磨,出土於河北省的一座漢墓,距今約2100多年。戰國時期有沒有石磨,我們尚不清楚,自然更無法將魯班確定為石磨的發明者。
鋸子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遠早於魯班所生活的戰國。陝西省北劉遺址出土的一件「蚌鋸」 ,經碳14測定,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湖北李家嘴遺址出土的「銅鋸」,屬於商代二里崗文化。截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各地出土的殷周時期銅鋸、鋸條至少有75件。
圓規等基礎工具的應用年代,也早於魯班。從湖北盤龍城遺址看,一些商代建築已經頗為工整,顯然是在建造中使用了尺規等工具,印證了《尚書》中「惟木以繩則正」的話。
小學語文教科書所講述的魯班發明雨傘、發明櫓板的故事,同樣不可信。
傘在先秦時期被稱為「簦」,從外觀上看,很像戰車上的「車篷」,有學者認為,車篷才是最早的傘。而且,在古代傳說中,發明傘的乃是魯班的妻子云氏,而非魯班本人(當然,這種傳說同樣不可信)。
《魯班與櫓版》一文說到的尾櫓,目前最早見於初唐時期的壁畫上,此前有無尾櫓,與魯班是否有關,完全無從考證。
此外,掛在魯班名下的其他發明,如墨斗、輔首、刨子等,同樣疑點重重,不再一一贅述。
總之,魯班名下可確認的發明,幾乎沒有。
魯班被不斷神化
以目前可見的史料來看,魯班的生活年代、籍貫,及發明等都不可考。
其生平傳說,在唐代大量出現。唐人段成式曾如此感嘆:
「今人每睹棟宇巧麗,必強謂魯班奇工也。至兩都寺中,亦往往托為魯班所造,其不稽古如此。」
這話聽來有點誇張——當年唐人見到好看的建築,都要說那是出自魯班之手。但這種對魯班的想像,一直延續了下來。在一本元人著作中,建造趙州橋的功勞,也被算在了魯班名下。時至今日,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等,也還被一些人認為與魯班有關。
成書於明代的《魯班經》(全稱《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是神化魯班的集大成之作。
該書在正文之前,有一篇《魯班仙師源流》,詳細杜撰了魯班生平。
書中說,魯班「諱班,姓公輸」。還杜撰了他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等,個人資料一應俱全。書中大談魯班出生時的靈異——「白鶴群集,異香滿室」。又說魯班兒時貪玩,直到15歲,才發奮讀書,遊說列國「尊周」失敗,隱居山林;然後得異人指點,開始關注「雕鏤刻畫」,發明尺、規等工具,成為一代巨匠。40歲時,羽化登仙。
《魯班仙師源流》一書末尾,曆數了從戰國開始,漢、唐、明等歷代帝王對「魯班仙師」的封贈和祭祀。
為供奉魯班,海內外很多地方都建有魯班廟、魯班庵、公輸子祠等。
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神化,魯班已成為一種眾所周知的存在。但教科書應該有一說一,傳說的歸傳說,歷史的歸歷史。現行人教版歷史書上只簡單保留一句「能工巧匠魯班還被喻為中國木匠的祖師爺」,大體是合宜的。
陳光中、臧嶸編:《中國歷史(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47頁。
田華:《魯班傳說研究》,湘潭大學2003年。
李永先:《魯班與公輸般是一個人嗎》,王弗主編《魯班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第55—57頁。
(清)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第一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304、305頁。
王心喜:《鋸子非自魯班始》,《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丘光明:《中國度量衡》,新華出版社1993年,第30頁。
席龍飛:《中國古代造船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07頁。
汪漢昌等:《魯班祖師》,《魯班志》,第88—90頁。
《繪圖魯班經》,浦士釗校,鴻文書局1938年,第1頁。
陳雲霞:《近代上海城市魯班廟分布及功能研究》,《歷史地理》2013年第1期。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