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十大投資心學
大概五年前,第一次看《窮查理寶典》,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與其說芒格是一位投資家,不如說他更像一個思想家、一個智者。
這本書講具體投資的東西並不多,它更多的是講一些思維方法,甚至一些心理學。投資是一項綜合的工作,光懂經濟學不行,所以芒格提倡跨學科多元化的知識架構。
讀《窮查理寶典》,我概括芒格有十大心性方面的過人之處,這些優勢極大地幫助了芒格和巴菲特獲得了今天的成就。
一、自知之明
芒格說過,「最重要的是,別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記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怎樣才能做到自知之明?我覺得首先必須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芒格說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芒格和巴菲特堅決不跨出能力圈半步。
巴菲特與比爾·蓋茨是好朋友,但是巴菲特一直沒有買微軟的股票。為什麼?因為他看不懂。有一年比爾·蓋茨過生日的時候,巴菲特買了一百股微軟股票,用的還是他自己的錢,作為一種有友誼的象徵,而不是作為投資。
自知之明更重要的一點是你要了解自己的情緒。《窮查理寶典》一書中總結了25種人類誤判心理學,它們都會影響到投資。比如其中一節講「嫉妒」,這是人之常情,卻嚴重影響到個人的投資行為。《金融危機史》作者金德爾伯格說過一句話:「最令人煩心、最人頭疼的事莫過於看到朋友發大財」。為什麼股市裡羊群效應特彆強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邊的人賺了錢,在羨慕嫉妒心理的驅動下跟風隨大流。
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總結了人類認知的四個階段。95%的人處於第一個階段,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你懂得了謙卑,能夠承認「其實這個事情我不知道」,意味著你已經進化到了4%的人群里,這是第二個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個階段是境界更高的「知道自己知道」。巴菲特和芒格起碼在這個境界,他知道什麼東西我買了不會虧。這樣的人佔0.99%的比例,可謂百里挑一。
而最頂尖的一群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知道」, 佔0.1%的比例,千里挑一。
做投資千萬不要落在95%的人群裡邊,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實際上卻並不知道。
二、戰勝自己
戰勝自己,指的是自律和理性。芒格說過,「在生活中不斷培養自己的理想性格(投資性格),毫不妥協的耐性,自律自控——無論遭受多大的壓力,也不會動搖或者改變原則。」
巴菲特打高爾夫的案例足以說明這一點。巴菲特投資做得很好,但是可能高爾夫打得不怎麼樣。有一次,巴菲特參加了一場戶外高爾夫運動,在三天內一桿進洞的成績為零。於是,巴菲特的球友們決定同他打一個賭:如果他不能一桿進洞,只需付出10美元;而如果他做到了,可以獲得20000美元。當場的每個人都接受了這個建議,但巴菲特拒絕了,在他看來, 「如果你不學會在小的事情上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會受到內心的約束」。
投資與其說是為了戰勝市場,不如說更重要的是戰勝自己。為了戰勝自己,芒格和巴菲特幾十年如一日不停自我提升。芒格和巴菲特都是學習機器,芒格95歲了,每周還是要看20本書,看到興奮時可以熬夜看到凌晨,他對學習的熱愛與毅力實在令人佩服。
正如老子所言,「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能戰勝別人說明你是一個有力量的人;但是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三、懂得周期
芒格和巴菲特非常懂周期,而周期背後實際上是人性。芒格說:「所有人類對幾何級數增長的過度追求,在一個有限的地球上,最終都以慘痛收場。」用大白話說,就是樹不能長到天上去,這是常識。但在現實中,當牛市來臨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可以一直漲,3000點看5000點,5000點看1萬點,總覺得這次是不一樣的。「這次不一樣」恰恰是金融史上最昂貴的教訓之一,實際上最終都要均值回歸。
講個牛頓的例子,牛頓是高度理性的物理學家,但連牛頓都逃脫不了非理性情緒的驅使。當時南海公司股票大漲,大家都買,牛頓也買了,但他覺得南海公司股價太高有泡沫,就賣掉了,賺了7000英鎊。不久,南海公司股價下跌,看起來牛頓很明智。但是故事沒結束,後來南海公司的股價以更快的速度上漲,牛頓周邊的朋友都大賺其錢,牛頓在最後時刻沒有抗住誘惑,在一個更高的點重新買入南海公司股票。很快南海泡沫真正破滅,牛頓為此虧損了2萬英鎊,是他上一波賺的三倍。正是在南海泡沫裡面他講過那句經典的話:「我可以計算出天體的運行,但是無法測量人性的瘋狂。」市場有周期,人性是驅動周期的根本的原動力。
四、逆向思維
芒格一直強調「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他更經典的一句話是,「如果我知道死在哪裡,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這與巴菲特的經典表達「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異曲同工。
這些話說起來都很簡單,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因為逆向行動需要逆自己的人性,這恰是投資最考驗人的地方。但巴菲特和芒格做到了,2008年次貸危機最恐懼的時候,他們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我正在買入美國股票」。在2009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更進一步,他說暴跌時要貪婪到用大桶去接:「如此巨大的機會非常少見。當天上下金子的時候,應該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環。」
巴菲特可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金白銀的干。2008年初,伯克希爾擁有443億美元的現金資產,之後他們還留存了2007年度17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然而,到2009年底,他們的現金資產減少到了306億美元。這麼多減少了的現金去哪裡了?當然是去買股票了。
五、多不如少
芒格說,我一生中僅投資了三家企業就很成功了,它們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好市多和李錄的基金。
巴菲特也講過類似的話,他說,「對任何一個擁有常規資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們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個已經綽綽有餘了。」甚至,「只要你能頂住價格的波動,擁有3隻股票就足夠了。」
原理也很簡單,書里芒格引用過比爾·羅斯的話說,「如果你擁有40位妻妾,你一定沒有辦法對每一個女人都認識透徹」。
投資股票也是一樣,如果抱著「與股票結婚」的態度,就必須要深度了解股票,但一個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對幾十隻、幾百隻股票都很熟悉。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生功課要做得好,必須每天給自己加壓,反覆練習。可是作為修為而言,有時候要做減法,必須把噪音、無用的東西都砍掉,才能夠保持腦子清醒,保持理性。 所以做投資是一種修行,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
六、動不如靜
看芒格和巴菲特的生活狀態,他們非常安靜,他們乾的事情最多的是看書和思考。芒格說:「我們花很多時間思考。我的日程安排並不滿,我們坐下來不停地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更像學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統總是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幾個小時。我不介意在很長的時間裡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可是我們大眾總想做點什麼,沒做點什麼就覺得心裡發慌,在投資裡面這不見得是一個好事,投資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盲動不如不動。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芒格和巴菲特非常接近於這種狀態,他們遠離華爾街以盡量減少干擾。在安定中等待機會是他們的投資常態。守靜去躁,正是投資本義。
七、短不如長
芒格形容自己的投資方法是坐等投資法。他以每股16美元購買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現在每股是30多萬美元,漲了18000多倍,當然等待的時間是50年。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投資也是長線投資為主,比如投資華盛頓郵報超過40年、可口可樂近30年、富國銀行24年。當然這裡邊有美國的國情,在中國做投資,具體的時間不見得一定要跟他們去參照,但這個理念值得借鑒。
只有時間足夠長,才能夠享受複利的魔力。如芒格所說,「如果既能理解複利的威力,又能理解獲得複利的艱難,就等於抓住了理解許多事情的精髓」。
從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財富90%以上是在他60歲之後獲得的,60歲之前的增長非常平緩。這就是複利的魔方。所以巴菲特有句話說得非常妙,他說,「時間的妙處在於它的長度」。
八、謹小慎微
謹小慎微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是一個貶義詞,說一個人謹小慎微,感覺好像膽子不夠大,沒魄力,但在投資裡邊,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因為投資不在於你短期跑得多快,而是長期能夠守得住,不出局,剩者為王。
巴菲特講過類似的話,投資最重要三件事,「第一是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二還是盡量避免風險,保住本金;第三是堅決牢記前兩條。」投資第一位是不虧錢,一旦虧損了本金,意味著你再也回不來了。
所以做投資要像老子所說,「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一謹慎遲疑啊,就像冬天涉水過河;畏懼顧慮啊,就像提防四周圍攻;恭敬端凝啊,就像在別人家做客。
這又回到第一條了,做投資必須要自知。所羅門兄弟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亨利·考夫曼說的好:「虧錢最多的人有兩類,一類人什麼都不知道,另一類人什麼都知道。」其實這兩種人實際上是一種人,什麼都知道的人其實他也可能什麼都懂點皮毛,結果還是什麼都不知道。
巴菲特說:「風險恰恰來源於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可能連自己買的股票代表什麼都不清楚,不虧錢才怪。
為什麼謹小慎微?其實是因為自知,因自知而謙卑,知道很多事情不懂,行為就會小心,專業上講叫安全邊際。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好股票, 一隻股票價格20塊錢,但是它可能值30塊錢,買進來肯定很安全,因為有10塊錢的安全邊際。相反則沒有安全邊際。
九、變亦不變
其實芒格、巴菲特他們也在變,這幾年我們看到他們買了不少航空股和科技股。巴菲特早年在航空股上栽過跟斗,痛定思痛之後認為航空股典型的「價值毀滅者」,並發誓再也不碰航空股。然而這幾年他又重新買進航空股。此外,伯克希爾·哈撒韋還買了蘋果、亞馬遜等科技股,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科技股最受歡迎的90年代,巴菲特始終拒絕觸碰,為此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巴菲特和芒格放棄了自己的投資原則?不,他們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客觀條件在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進化。他們的能力圈在擴大,以前看不懂的東西現在能看懂了。所以投資之道,變亦不變,這也是一種辯證關係。
十、做個好人
這看起來跟投資似乎沒有直接關係,但實際上我們看芒格的行為準則,他非常強調做個好人。芒格說,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每天做個好人,只有做個好人,才能最終做個好投資人。
芒格的行為標準明顯高於一般世俗的要求:「有些事情就算你能做,而且做了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不會造成損失,你也不應該去做。」
《窮查理寶典》里有一個案例,說他要收購一個合伙人的股份,他讓那個合伙人出價,合伙人出13萬美金。芒格說不行,應該是23萬才對,他主動多付人家10萬美金。
投資裡面也有得失之道。小失小得,大失大得,當你放棄了一些短期的小便宜,反而能夠收穫長期的大收益。
價值投資的好處正在於此,其路途雖然表面看起來比較艱難,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光輝大道,因為它讓你積累本領,投資人每天所做的枯燥功課,最終都會變成終身受用的專業能力。
老子有一句話,「不失其所者久」。這裡的「所」就是原則和本分,只有不失本分才能走的很遠。芒格和巴菲特一生巨大的財富積累以及過人的長壽是對他們畢生堅守價值投資本分、堅持做個好人的最佳犒賞。
(本文根據重陽投資合伙人舒泰峰在5月23日讀書會上的演講內容整理)
TAG:陸家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