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民眾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戰國時期的秦國實施的是軍國主義?

民眾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戰國時期的秦國實施的是軍國主義?

軍國主義是指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等都為了軍事擴張而服務,一旦國家的戰爭機器發動是無法輕易停止的,因此實行軍國主義的國家非常具備侵略性。秦國在戰國後期實施「商鞅變法」之後的135年里由弱變強通過不斷征伐最終取得了統一六國的成功,有些人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根本原因是秦國實施的是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軍國主義,那麼秦國到底是不是軍國主義呢?本文將對此進行解析!

秦孝公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先是確定了體制上對其他國家的優勢,比如郡縣制替代了分封制使得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國家陷入內亂的概率有所降低,而且更有利於集中力量對外擴張。秦國率先進入比奴隸制更加先進的封建時代,確立了對其他國家的根本優勢。儘管商鞅最終因為觸及貴族利益被車裂,但秦惠文王繼位之後並沒有改變商鞅制定的相關法律,也正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的戰爭機器就發動了。

經濟上商鞅廢除了奴隸制土地公有制而實施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進行買賣,在大力推廣鐵制農具和耕牛提高生產力保證糧食供應的同時實施耕戰策略,民眾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軍事上秦國法律規定17-60歲的成年男子都必須在國家徵召時服役,而且法律規定1家有2名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典型的小農經濟令秦國不僅在農業生產上實現了重大突破,而且兵源有了保證。同時秦國按照軍功將爵位分為20級,普通士兵只要殺1人就可以升級,等級越高升級難度越大,將爵位直接與軍功掛鉤的做法極大刺激了秦國的士兵們,這也讓秦國士兵成為了虎狼之師。

待秦惠文王繼位之後秦國國力已經大大提高,先是北拒義渠、東占河東,接著又奪取巴蜀、大破楚國,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版圖得到了很大擴張,通過擴大耕地面積以戰養戰的策略也逐步實現。此時秦國面臨的威脅基本上只有東面,秦國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東面的國家,秦惠文王時期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稱王,這代表了戰國七雄正式出現,秦國的統一大業也是由秦惠文王開始的。這時秦國戰爭機器已經全面開啟,國家智囊團很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下方的民眾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只要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就可勢如破竹蕩平山東六國。

秦惠文王死了之後19歲的秦武王贏盪繼位,本來大好的年紀可以有一番作為。可是在秦武王4年的時候到洛陽去看九鼎,秦武王想要把雍州鼎搬回咸陽,結果在舉鼎的時候砸壞了腿,當天晚上就死了。而從秦武王要拿走青銅鼎就可以看出秦國的野心已經暴露了出來,九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秦國想拿走只是現在還有些力不從心。秦武王死後趙武靈王干涉秦國內政扶持贏稷繼位,是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的56年也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時期,長期的政治穩定讓秦國避免了內耗損失國力。這一時期秦國任用了白起、范雎、李冰等人才,「遠交近攻」的策略成功分化瓦解了其他國家的聯盟,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40萬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滅趙國是遲早的事。而且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讓巴蜀之地真正成為了秦國的糧倉,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秦昭襄王滅東周后將九鼎遷往咸陽,進一步顯示出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政治圖謀。

秦昭襄王死後秦孝文王只在位3天暴斃而亡,後繼者秦莊襄王也只是在位3年,之後秦始皇嬴政繼位。先是在政治上清除了呂不韋等權臣繼續鞏固王權,然後重用李斯等人籌備統一戰爭。經過多年準備之後秦國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的10年時間裡先後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

由此可見「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的戰爭機器歷經7代君王135年的開動最終實現了大一統,不管是經濟、政治、軍事上的變革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在為統一大業做準備,因此具備了軍國主義的基本特點。而當秦國在統一之後原有的軍國主義策略已經不適合當時的國情了,沒有及時調整政策讓民眾得到休養生息反而是繼續推廣耕戰策略和嚴厲的刑法,所以才爆發農民起義反而加速了秦朝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器營 的精彩文章:

告別傻大粗,俄海軍準備開建新一代驅逐艦!

TAG:火器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