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打造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打造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堅持「八個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之五)

[摘 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辦好思政課的必然要求。教師既要彰顯思政課的理論性,教育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全面理解理論知識的內核與精髓;又要注重思政課的實踐性,鼓勵和支持學生走向基層、深入一線;還要著重培養學生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理論性;實踐性;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歷來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表達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八個統一」。其中,「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求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堅守思政課的理論性,用科學理論培養人、武裝人

思政課要保持一定的理論深度,彰顯理論性,這是毋庸置疑的。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堅守理論性是思政課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思政課的內容中包含對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蘊含一定的歷史邏輯和歷史規律,經過不同程度的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加工製作過程,因而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本質與規律的正確反映,它在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又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吸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因此更具有理論性和科學性。堅守思政課的理論性,不僅有利於學生完成思政課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能為學生學習其他專業知識提供理論基礎。我們在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守思政課的理論性,教育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悟理論知識的內核與精髓,將客觀真理內化為主體意識,外化為自己看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那麼,我們究竟要以何種理論培養人、武裝人?應當說,思政課包含的理論非常多,而在眾多科學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屬於思政課教師自身必須掌握同時又要教給學生的「批判的武器」。用科學理論培養人、武裝人,最起碼要幫助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同時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綱領、旗幟和靈魂,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加強理論學習最重要的教材、最權威的依據、最基本的內容。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時,要著重講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之為學生所掌握,並轉化為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只有這樣,理論才能真正發揮指導作用,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為了保證科學理論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思政課教師應率先深耕教材,處理教材時要大膽整合取捨,尊重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在保證教材基本內容、基本遵循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新的內容、新的解讀,聯繫新的時事內容,給學生全新的知識感受。很多時候,學生排斥和抗拒的並不是理論本身,而是教師說理的方式以及這種理論在與現實碰撞時產生的某種不適應性。為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全面掌握,真學、真懂、真信,還要加強對當前國內外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關注,在面對學生的困惑和問題時能夠解疑釋惑,讓學生感到「解渴」。與此同時,還要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即改變單純依據教材進行系統理論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探索系統講授、專題教學、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新的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中,系統講授是基礎,專題教學是精華,教學實踐是提高,三者相輔相成,推動教學內容進一步貼近社會、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另外,在教學方式上,要改變單純由教師講授講解的教學方式,探索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新模式,加強課堂互動環節的設計,充分運用網路資源、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通過專題討論、案例分析、課堂辯論、小課題報告、讀書報告等方式吸引學生積极參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可改變單純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講授思政課的方式,探索以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為主,校內外社會科學領域專家學者、校領導共同參與的教學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和相關專業領域、校內和校外專家、教師和管理層相結合,充分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勢互補與整合。

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

思政課並不單純講理論,它還具有突出的實踐精神,始終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始終堅持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倡導理論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接受檢驗,並隨實踐而不斷發展。所以,推動思政課改革與創新,既要堅守理論性,又要注重實踐性。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理論的終極意義在於能夠指導人的行動。倘若學習了科學理論卻將其束之高閣,或夸夸其談而不加以運用,那麼,再好的理論、再正確的認識也是沒有意義的。更何況,「從認識過程的秩序說來,感覺經驗是第一的東西,我們強調社會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意義,就在於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生,開始從客觀外界得到感覺經驗。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即便一個人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獲得某種認識,但這種認識若不能回到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並指導實踐,它也是無法實現自身價值的。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因而,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理論的同時,還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

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應當把學生思想理論熱點難點問題調研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當前大學生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主流思想是積極向上的,大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追求真理、關心祖國前途命運的激情,而且大學生有理論思考的需要,有理論分析的興趣,也初步具備了理論探究的能力。教師要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廣泛實踐、深度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在學期初圍繞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確定若干調研題目,然後以專業或者以一個教學班為單位,選擇一個題目進行為期兩三個月的調研,要求學生撰寫調研報告,並於學期末在課堂上進行總結彙報,開展深入討論。需要注意的是,此類調研活動應該融思想性、責任感、榮譽感於實踐之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並確保學生從調查問卷的設計、發放與回收到調研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從被採訪人的選擇與訪談提綱的確定到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提煉,從調研報告的撰寫到多媒體演示以及網頁的設計製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各顯其能又群策群力。同時,還要注意對實踐成果進行及時總結與提煉。

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應當鼓勵和支持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基層,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用雙眼見證百態人生,用辯證思維觀察問題、了解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感受基層社會的「溫度」,體悟家國情懷,錘鍊意志品質,肩負起新時代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可以說,當前已有許多高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例如,中國人民大學自2012年開始開展「千人百村」社會調研活動,每年組織1000餘名師生利用暑假時間,圍繞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深入全國範圍內經科學抽樣產生的行政村,開展系統、規範的社會調研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生產、農民物質與文化生活、農村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並融入中國農村發展實際,參與到政策宣講、普法宣傳、扶貧支教、兒童關愛、文藝下鄉、同伴教育等社會志願服務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意志品質和研究型學習能力。再如,來自清華大學269個支隊的2600餘名師生在2019年圍繞「壯闊70年」主題,深入一線,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壯闊70年的發展歷程,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祖國大地的生動實踐,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還有一些高校與其所在城市的文化或歷史紀念館共建研學育人基地,試圖通過雙方的合作,更深入地研究城市紅色文化,用紅色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反哺思政課程。凡此種種都是重視思政課實踐性的體現,也是推動思政課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有益嘗試,值得被認真總結、適當推廣。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形式主義,防止「去理論性」與「泛實踐性」傾向。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高校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其人生黃金期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完全吻合,將全程參與這一偉大歷史進程,這是人生最大的幸運,也是最崇高的使命。思政課教師要教育引導學生獲得這樣的認識,並按照這個方向努力,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這是打造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思政課的根本目標。

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應著重培養學生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式,使之從歷史英雄人物中汲取前進力量。常言道:「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但志向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萌發於現實,或受到歷史英雄、榜樣人物的激勵。然而,在我們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宣傳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時候,也有少部分與社會主導意識形態相悖的錯誤價值觀念在傳播,致使青年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產生困惑。為此,我們在課堂講授中,必須敦促學生習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使其能夠運用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把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繫和比較,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把握其實質;使學生知曉打開歷史的正確方式,即從整體上、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不能只關注歷史的碎片而不考慮歷史的邏輯,不能根據歷史人物有沒有提供現代人所需要的東西去評判其歷史功績,而要根據他們是否比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來作出較客觀、公允的評價;讓學生懂得「質疑歷史應有底線,對於那些經過歷史評定的、民族達成共識的,進而成為整個社會象徵符號的歷史人物,不可隨意觸碰,這是一個國家賴以存在的基本價值」。如此,才能讓更多青年學生從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中汲取正能量,立下大志向。

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應著重培養學生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韌勁。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古往今來,人們追求遠大理想抱負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要經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代,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代。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任務目標,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需要所有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者、奮進者和搏擊者。所以,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打通兩個課堂,深化實踐育人,鼓勵學生在奉獻青春的過程中增進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18AKS0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 易,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原載2019年第1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