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縱觀中國5000年文明,青海在「絲綢之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漢代的「羌中道」,到魏晉南北朝的「吐谷渾道」,唐代的「唐蕃古道」,最後到元之後的「茶馬古道」,每一條道路都是中原與西北,東方與西方相互溝通的重要橋樑。

500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跟著《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一起看看深厚歷史底蘊和多元文化價值之下的青海之最。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鹿紋彩陶瓮》

1、辛店文化出土的最大的彩陶

《鹿紋彩陶瓮》是辛店文化出土的最大的彩陶,現藏於青海省博物館。

該陶器為夾砂陶,侈口,束頸,溜肩,凹圜底。器型高大,胎壁厚重,有「黃河陶王」之稱。口部為黑彩寬頻紋和回紋,腹部為禾苗紋、折線紋、鉤形紋和豎折線紋,主題紋飾則是頸肩部用黑彩描繪的兩隻昂首鳴叫的鹿,鹿因擅長奔跑以及擁有對抗敵人的強大武器——鹿角而成為先民們崇拜的對象,所以鹿也是先民創造的專管狩獵的神。在作用上,有人認為它是用來盛水裝糧食的,但其實不是,它出土時,在其旁邊發現了孩童的屍體,所以有專家認為它可能是遠古時期小孩兒的葬具。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彩陶靴》

2、中國考古界出土的最早靴子

《彩陶靴》是辛店文化出土的中國考古界最早出土最的靴子,高11.4厘米,口徑6.8厘米,底長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於樂都縣柳灣墓地出土,現收藏於青海省博物館。

這件藏品為夾砂紅陶,口微移,靴內空,靴筒為圓形,靴幫與靴底銜接處向內凹曲,靴底前尖後方。通體施紫紅色陶衣並以黑陶繪製幾何形圖案,彩繪紋飾以雙線條紋。靴筒繪有對稱雙線回紋,靴幫飾雙線帶紋和三角紋。

該陶器在我國屬首次發現,距今已有3200年的歷史,是一件墓葬當中的隨葬品。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穿上鞋子了,並且還相當精美。這件靴子有靴底、靴幫和高高的靴筒,與我們今天冬天穿的雪地靴的樣子非常相似,此外,其做工規整,左右對稱,並無左右腳的區別,這也證實了部分民族穿靴不分左右的習慣。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七星紋銅鏡》

3、中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鏡

《七星紋銅鏡》直徑8.8厘米,厚0.4厘米,於貴南尕馬台墓地出土,現藏於青海省博物館。

銅鏡的邊緣及鏡紐周圍飾凸弦紋,弦紋之間採用陽鑄雙關構圖,飾七角星紋,角與角之間有斜線紋,構圖巧妙。鏡中間有圓形拱紐,鏽蝕較重,邊緣有兩孔。經鑒定,此銅鏡為錫青銅鏡,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鏡,距今有4000年的時間,它的背面飾有七角星紋,中間有一個圓形拱鈕,周邊發射著三角形的光芒,或許是太陽的象徵。出土時它是掛在墓主人的胸部,這可以推測青銅鏡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喜愛的物品,也有可能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徵。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銅矛》

4、中國青銅時代考古出土最大的兵器

《銅矛》長62厘米,寬19厘米,厚4.9厘米,於西寧市沈那遺址出土,現藏於青海省博物館。

《銅矛》寬葉、雙面鈍鋒,中部起厚脊,矛闊葉裝,銎與刃部結合處一側有倒鉤。圓銎下端有一紐和三道圓箍,銎內遺留木柄痕迹。器體較大,是目前中國青銅時代考古出土最大的兵器,有「兵器之王」的美稱。鑄造精美,推測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禮器,屬於受賽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影響的典型器物。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狼噬牛金牌飾》

5、中國發掘出土的最大金牌飾品

漢代《狼噬牛金牌飾》長15厘米,寬9.5厘米,于海北州祁連縣出土,現藏於青海省博物館。

這件是目前中國發掘出土的最大金牌飾品重365克,畫面透雕出山巒、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態,表面描繪了一幅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場景,森林中一隻狼正咬噬住一頭牛的後腿,而牛正在痛苦掙扎。

金牌飾是我國北方多以動物為題材的典型飾物,這件金牌飾的作用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皮帶扣,為顯示身份等級的匈奴文化標誌性佩物。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

6、世界上唯一一件有婆羅缽文字的絲綢

唐代《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長30厘米、寬4厘米,於都蘭熱水墓群出土,現藏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出土於都蘭熱水墓群1號墓,是一件世界級的國寶級文物《紫地婆羅缽文字錦殘片》,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件有婆羅缽文字的絲綢。它是紫紅地,黃字,殘片中部為一行連續桃形圖案,邊緣為青、黃彩條,排列黃色的小連珠。反面紅地上,有波斯薩珊朝所用文字,德國波斯文專家解讀為「王中之王,偉大的,光榮的」之意。

藏漢文史書記載,當時喀布爾沙多次被稱為「王中之王」,正好與該絲綢上的文字內容不謀而合。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銅鎏金觀音像》

7、我國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永樂宮廷銅造像

明代《銅鎏金觀音像》高146厘米,現藏於青海省博物館藏。

這件銅像是青海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明代永樂皇帝贈送給青海瞿曇寺活佛「灌頂凈覺弘濟大國師」班丹藏卜的禮物之一。

造像遍體鎏金,菩薩頭戴佛冠,全身飾以瓔珞飄帶,手持蓮枝,袒胸束腰,下部著裙,跣足立於蓮花座上。體態細腰收腹,手腳刻畫靈活纖細,有一種女性的柔媚之美。蓮座上刻有「大明永樂年施」銘文。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是永樂宮廷造像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永樂宮廷銅造像,屬國寶級文物。

7個「之最」,解讀青海五千年歷史

觀眾駐足參觀展覽

毫無疑問,文物是歷史的一面鏡子,置身展館,觀看出土的不同時期的文物之時,彷彿間看到那個時期的青海正慢慢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