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玄奘法師對《心經》的洞見:「觀自在」與「唯識」的內涵是相同的!

玄奘法師對《心經》的洞見:「觀自在」與「唯識」的內涵是相同的!

玄奘法師取經回來的《唯識學》,其中的八識、三自性的論述,讓我們在藉助「量子力學」、「虛擬現實(VR)技術」、「人工智慧(AI)技術」、「弗洛伊德心理學」以及「愛因斯坦對自己想像力的論述」重新認識「源頭甲骨文」與《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印證作用。

上圖,就是我們藉助甲骨文、金文、楚簡字元,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甲》的內涵,還原出的,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完整的人」的結構圖。

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源頭,都是圍繞著這個「『完整的人』的結構圖」在論述。儒、釋、道的源頭都處在比較久遠的古代,在之後的傳承過程中,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傳承者很難用語言把「『完整的人』的結構」直觀地論述清楚。這也是現代人覺得古代經典難以理解的原因,現代人如果用現代的語義去理解,理解出來的內容肯定不是原本的意思。

《唯識學》也存在著這個問題,《唯識學》的大框架雖然保存得比較完整,但是,其中的細節卻是很模糊的,比如,「識」究竟指的是什麼?「唯」又是什麼意思?「唯識」與「法相」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今天就用《郭店楚簡·老子甲》中的內涵,反過來,重新認識《唯識學》,這樣就能幫助我們徹底顯現隱含在《唯識學》中的內涵。

一、唯識的「識」,指的是什麼?

按照常規的解釋,「識」是指「心識」。那麼,「心識」又是什麼?按照佛教中以往的解釋,就又牽涉到「八識」——

我們先把「唯識」的「識」當做一個動詞來看,「識」就是一個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的「感知、認知」行為。

(注意,這裡意識是指Consciousness,不是指八識中的第六識,第六識包含在Consciousness的概念中)

其實,按照「完整的人」的結構圖顯示,在人類意識Consciousness中所有的感知、認知都由「感知的主體」完成。

下圖,右邊金文「怠」字正上方的楚簡字元「口」字,就表示「感知的主體」。

我們在本系列之前的文章中解釋過,「感知的主體」原本屬於在「完整的人」中最裡面一層的如來藏(元神本體),由如來藏(元神本體)直接控制。

但是,如來藏(元神本體)在入胎以後,不知道來自最外面第一層人體(色身)上的感覺是怎麼回事,於是,就把「感知的主體」送到了最外面第一層人體那裡,並由「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直接控制「感知的主體」進行感知,見下圖:

經過這樣感知的結果,就是《唯識學》中的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第一層人體意識」的特點是:在「保持人體舒適」的原則下,進行「快速反應」,「保持人體舒適」的原則,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學的說法就是本我的「唯樂原則」。

對於「第一層人體意識」在「保持人體舒適」的原則下,進行「快速反應」的特點,在《唯識學》中有著很精準的描述,叫做「依他起」性。

「依」是「根據」的意思。

「他」的意思是「外在的刺激」 「保護人體舒適」原則 「保護人體舒適」的經驗行為

「起」是「反應」的意思。

這個「性」的意思是:「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

(這裡再強調一下:「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包含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只是「第一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中的一種識)

當「感知的主體」被「第二層人體意識」回收、控制了以後,所進行感知的結果,就是《唯識學》中的第七識:末那識,見上圖。

「第二層人體意識」的特點是「理性思維」,所謂「理性思維」就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對事物在顯性世界中的關聯、關係進行認識。

對於「第二層人體意識」的「理性思維」這種特點,在《唯識學》中也有著很精準的描述,叫做「遍計執」性。

「遍」是「在顯性世界中」的意思。

「計」是「確定的、已有的經驗、知識」的意思。

「執」是「無法脫離、執著於」的意思。

這個「性」是指「第二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的意思。

(這裡再強調一下:「第二層人體意識Consciousness」指第七識「末那識」,與第六識:意識無關,提醒網友在閱讀中不要搞混了)

當「感知的主體」被「第三層人體意識(如來藏)」回收、控制了以後,所進行感知的結果,就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第三層人體意識(如來藏)」的特點是:順應事物在隱性世界中的「系統自動力」,自然而然的發生行為。

對於「第三層人體意識(如來藏)」這樣的特點,在《唯識學》中也有著很精準的描述,叫做「圓成」實性。

「圓」是「圓融、無礙」的意思。

「成」是「成就、成功」的意思。

這裡「實性」是為了區別之前的那兩個「性」,因為,第一、二層人體意識,都只是類似「人工智慧」那樣的非「我」智能,所以,並不是「真正的我」,因此,為了區別之前的兩個「性」,這第三個,用了「實性」,因為「實性」是「真正的內在的我」的意思。

所以,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唯識」的「識」,其實,並不是指「如來藏」,而是指「如來藏」的「感知的主體」。

「真正的我」在「完整的人」的結構中,要重新發現「真正自己:如來藏」,依靠的也是「感知的主體」,在「感知的主體」被第一、二層人體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如來藏」不可能發現自己!

所以,「唯識」的「識」,非常清楚的,就是指「感知的主體」!

二、唯識的「唯」是什麼意思?

把「唯識」的「識」搞清楚了,「唯」字的意思其實也非常清楚了,就是「單一的」、「排他的,僅僅」的意思。

「唯識」就是下面這張圖的意思:

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回收、控制住了「感知的主體」,「感知的主體」不再去感知顯性世界,並且保持「感知的主體」本身的純凈,這就是「唯識」的真正意思。

三、「唯識無境」的含義

我們把「唯識」的意思分析清楚了以後,在來看兩個與「唯識」有緊密關聯的詞,第一個:唯識無境。

我們先解釋一下這個「境」的意思。

「境」是「感知的主體」對「顯性世界」進行感知Perceive的結果。

「唯識」的意思是: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回收、控制住了「感知的主體」,「感知的主體」不再去感知顯性世界,保持「感知的主體」本身的純凈,這樣的結果不就是:「唯識無境」嗎?

大家理解一下,是不是這樣的?

四、「萬法唯識」的含義

第二個與「唯識」有緊密關聯的詞:萬法唯識。

這裡的「萬法」,從狹義上來看,是指所有的佛法,但是,從廣義上來看,是指所有的儒、釋、道的方法,從更廣義上來看,是所有讓人找回「真正自己」的方法。

也就是說,在「重疊結構世界」中,人要找回「真正自己」,方法只有「唯識」: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發現、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體」。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拋開「感知的主體」,就能找到「真正自己:如來藏」的方法,要找到「真正自己:如來藏」就必須發現、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體」。

這就是「萬法唯識」的含義。

五、「唯識」與「觀自在」內涵相同

看過本系列第四篇解讀《心經》文章的網友,一定會意識到,「唯識」的內涵與「觀自在」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

「觀自己」與「唯識」的內涵都是:如來藏(第三層人體意識)重新發現、回收、控制住「感知的主體」。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發現,為什麼玄奘法師要把《心經》中的「觀世音菩薩」,特立獨行地翻譯成了「觀自在菩薩」,而其他的《心經》翻譯版本都採用「觀世音菩薩」。

這是因為玄奘法師是專門學修《唯識學》的,他從《唯識學》的角度,認識到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真正內涵,「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不是「觀世音菩薩」的色身,而是「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所以,玄奘就為「觀世音菩薩」的「如來藏」起了一個新的名字: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本身也是成就所有菩薩的「方法」。

六、「法相」的意思。

玄奘法師與窺基法師所創立的「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那麼,「法相」與「唯識」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我們先來解釋這個「法」字。

這個「法」其實是「唯識之法」的意思。

「相」的意思是:按照「唯識之法」練習以後,「感知的主體」在隱性世界中,所「看」到的一切。

按照《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的內容來看,「感知的主體」被「第三層人體意識」回收了以後,並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能夠更加高效地生活、工作。

之所以能更高效地生活、工作,是因為這個人在生活、工作中,TA的「感知的主體」不再到顯性世界中,對事物進行感知,而是到隱性世界中,對決定事物運行的「系統自動力」進行感應。

這種感應的感受,也是一種「相」。

所以,「唯識」是因,「法相」是果。

=================================================================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中搜「老子真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智玩家 的精彩文章:

TAG:心智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