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中國服飾史上,傳統服裝分為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兩種形制,褲子大多是以內衣的形式存在。圖為脛衣,中國早期的褲子形式,與後世的套褲相似,是一種無腰無襠的褲管,穿時套在脛上,用繩帶結系。穿脛衣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脛部,但膝蓋以上無遮護,外面還要穿裳遮蓋,而且穿脛衣行動不便,尤其不能適應戰爭騎射。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褌:指有襠的褲,兩股之間以襠相連,一般用作襯裡,外面加覆裳、裙,也有單獨穿其者,多見於農夫僕役。因貼身穿用,多用質地細密的布帛製成。褲管之間的交接處稱「褌襠",簡稱「襠」。褌襠的形制有分別:如果兩襠相互縫合,俗稱「縵襠」;若不縫合,俗稱「開襠"。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合襠褌:指縵襠的內褲。西域居民較早穿著,戰國以後傳入中原,漢族人民也多穿此褲。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將傳統的脛衣改為褲襠相連的合襠褲,可以遮蔽大腿,最初僅用于軍服。到漢代時,合襠褲已流傳至民間,為百姓所穿用。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開襠褌又稱「開襠絝」。襠部不縫合的褲子,無論男女,皆可穿著,形制是在脛衣的基礎之,上發展而成。褲管上連綴一襠,且襠部縫合,上連於腰,將有襠的一面穿在身後。明清時期仍有這種服飾,清中至後期,一般般多用於兒童。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犢鼻褌:一種短褲,形制短小,穿著時下不過膝。漢、晉時期,男子多穿這樣的短褲,尤其以農夫僕役為代表。據傳因為此褲短小,兩邊開口,好似牛鼻的兩個孔,因此而得名。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袴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之分。與大口褲相搭配的上衣較為緊身合體,稱為「褶」。 褶、袴穿在一起,稱為「袴褶」,外面不用再穿著裳、裙。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穿大口袴褶的陶俑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穿小口袴褶的書童,這是袴褶的一種,衣袖及袴角都製作得較為窄小,與大口袴褶相互區別,南北朝時較為流行,多用於北方的少數民族。

居老師念錯的「kuakua子弟」,也許你會念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穿小口袴的男子。古時,「褲」被寫作「絝」或「挎」。貴族所穿的褲用絲綢等製成,而平民百姓所穿的褲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明代張岱《夜航船·衣裳》載:「紈絝,貴家子弟之服。」成語「紈絝子弟」就由此衍生而來,寓指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因斯坦講堂 的精彩文章:

李清照和夫君趙明誠愛玩的「行茶令」到底是什麼遊戲?

TAG:愛因斯坦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