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智庫分析中美俄三大國核政策、核理論及演變

美智庫分析中美俄三大國核政策、核理論及演變

編者按

當今世界的核平衡正在發生變化。雖然幾十年來核彈頭的總庫存一直在減少,但核大國的數目卻在增加。冷戰時期的核平衡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但當前的核競爭正處於多極化的邊緣。此外,隨著高超聲速導彈等新技術的投入使用,核力量的構成正在發生變化。在第二個核時代中,互動環境極不穩定。防空反導系統的發展進一步使攻防平衡複雜化。網路、人工智慧和太空系統領域的新技術都將以不同方式與核系統互動,致使未來幾十年,戰略互動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也更難預測。

本報告重點研究「第二次核時代」中核大國的互動方式,美國、俄羅斯與中國如何看待全球核競爭、如何概念化自己核力量的目的,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影響其制定與執行核戰略的方法。

一、美國

1. 核理論的發展歷程

冷戰初期,美國作為第一個發展核武庫的國家,帶頭確立了核戰略,發展了威懾理論,促進穩定的威懾是美國核戰略的首要和優先事項。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認為三位一體核戰略可以確保摧毀蘇聯。尼克松政府明確提出了核「充足」的新目標,即威懾蘇聯、消除其戰略優勢、確保美國威懾力量生存所必需的能力水平。緩和時期,美國加強核力量的舉措再次揭示了美國核戰略中穩定與優勢之間的緊張關係。後蘇聯時代,美國延續冷戰時期的核戰略,即擴大威懾和防止核擴散。

(1)在布希總統任內,美國調整其軍事態勢,削減戰略力量的規模。儘管核武器將繼續在維護美國及其盟國安全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不再是美國戰略的核心。

(2)柯林頓政府在美國國防政策的範圍內削減核武器庫存。時任國防部長發起了對美國常規防禦態勢大規模自下而上的審查以及1994年美國核態勢評審(NPR)。這是國防部第一次出台關於核政策、原則、力量結構、指揮和控制等的文件。此次評審未通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保證。

(3)2002年的NPR在9-11事件後發布,該事件打亂了政府最初的國家安全與核戰略,迫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優先事項和目標。此次評審的主要創新是倡導「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戰略框架,更新了按領域組織力量的傳統三位一體概念。

(4)2010年的NPR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核戰略,而是重申了維持安全和有效核威懾力量的長期戰略必要性。2016年,奧巴馬政府要求國會在未來30年里撥款約1萬億美元,對「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所有分支進行重組。

(5)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初發布NPR報告,強調靈活和有能力的「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持久價值,並表示有意保留轟炸機、潛艇和陸基導彈的組合,以保持美國核力量的彈性和靈活性。該文件保留美國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以威懾核武器和「非核武器戰略攻擊」。

2. 戰略思想的連續性

(1)使用核武器威懾非核行動

美國一直堅稱有權使用核武器來阻止非核行動。2018年NPR重申了核武器在非核威懾中的作用,並擴大使用範圍,除了化學、生物和大規模常規攻擊外,主張以核回應網路攻擊的威脅。

(2)「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價值

自20世紀中期以來,維護包括空中、地面和海上核運載平台在內的三位一體核戰略的重要性一直是核戰略的不變原則。美國將在中長期內保持平衡的三位一體核力量。

(3)美國不使用核武器的傳統

在許多方面,不使用核武器的傳統自冷戰結束以來似乎得到了加強。連續幾屆的「新核武器戰略」都重申了在美國威懾態勢中盡量減輕核武器作用。

(4)防止核擴散

防止其他國家獲得核武器是美國核武器政策的持久基石之一。美國在過去20年里一再努力推遲、暫停和縮減核武器項目,顯示出美國決策者堅持將不擴散作為核戰略核心原則的強烈意願。

(5)追求靈活的核選項

2018年NPR提倡使用低當量武器,以降低核能力的升級,這反映出美國政策制定者繼續尋求靈活性。

(6)優勢與穩定之間的平衡

長期以來,美國的核戰略揭示了這兩個目標之間的緊張關係。考慮到俄羅斯和中國積極推進核現代化,2018年的NPR重申了美國核力量現代化的計劃。

3. 核政策的重要變化

(1)轉向全球威懾觀

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思維圍繞著蘇聯展開。在一個日益多極化的時代,多極威懾、互動、競爭和危機動態將是美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未來需要用一系列戰略、理論和能力來威懾多個擁核國家。

(2)減少核武器在美國國防政策中的作用

在整個冷戰期間,核武器是美國國家戰略的核心。冷戰結束後,除了特朗普政府,歷屆政府都明確降低了核武器在維護美國安全和威懾態勢方面的作用。但2018年的NPR是冷戰後第一個將美國政策推向相反方向的戰略文件。「大國競爭」將會使全球重新關注核平衡以及核武器在競爭戰略中的作用,這將代表冷戰後美國核戰略的重大轉變。

(3)核領域專家減少

冷戰期間,美國的核武庫得到了政府、軍隊、學術界和私營企業的支持,以確保在尖端技術核力量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方面具有競爭力。長期以來,國防戰略中對核戰略和威懾的重視程度降低,導致具有專業經驗和熟練掌握核問題的國防部、軍方和國家安全高級領導人減少。恢復美國學者、政策制定者和軍事領導人對核問題的認真思考,有助於制定應對日益多極化的核競爭的戰略。

二、俄羅斯

自1949年第一次核試驗以來,蘇聯和俄羅斯領導層一直在努力發展能夠維護俄羅斯國家安全、抵禦外國侵略的戰略力量。俄羅斯的當代戰略目標是恢復昔日的大國地位,普京認為擁有廣泛而複雜的核能力是一個先決條件。

1. 冷戰時期的核戰略

冷戰初期的蘇聯領導人認為,如果美國和蘇聯發生核戰爭,先發制人是蘇聯生存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和蘇聯核系統的數量、多樣性和複雜性的提高,蘇聯的戰略開始演變,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核武庫建設。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軍備控制討論可能影響了蘇聯的核戰略和威懾概念,但並未顯著阻止蘇聯擴大和升級其核武庫的工作。蘇聯在冷戰後期所追求的報復能力表明,蘇聯的威懾觀念與美國不同,並形成了與美國不同的軍事態勢。蘇聯軍方領導層將強大的報復能力視為最有效的威懾。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領導層開始尋求避免和防止核戰爭。

2. 冷戰後和當前的核戰略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領導層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在戰略核威懾和高當量戰略核力量目標方面的戰略。兩極競爭的崩潰促成了美國和俄羅斯軍火庫的大幅削減:這使得俄羅斯的戰略和低當量武器庫存降低。然而儘管削減了戰略彈頭,核武器在冷戰後蘇聯國家戰略中的作用並未減少。

(1)俄羅斯的宣布政策和核門檻

1993年修訂後的俄羅斯軍事理論文件宣稱,俄羅斯政府不會續簽勃列日涅夫1982年提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1998年俄羅斯安全理事會的一份文件指出,核武器不僅可以用來制止大規模常規衝突,還能夠用來制止地區常規衝突。俄羅斯的核武庫可以用來:通過威脅進行大規模預警發射和報復性打擊,用其戰略力量威懾核侵略;通過使用低當量核武器,威懾或終止大規模的地區常規戰爭。

2010年,俄羅斯的軍事原則提高了核武器的門檻,將常規衝突中使用核武器的情況限制在「國家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目前的俄羅斯軍事理論於2014年發布,堅稱俄羅斯將對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進行報復,並保留在任何對俄羅斯構成生存威脅的常規衝突中使用核武器的權利。

(2)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軍事現代化

核武庫給當代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地緣政治聲望。俄羅斯正在努力擴大核系統,這表明俄羅斯打算繼續利用其核系統謀求政治上和潛在的脅迫性收益。

在2010年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後,俄羅斯部署在戰略系統上的彈頭數量卻有所增加。在2018年3月的一份聲明中,普京描述了一種極遠程核動力核武裝自主水下航行器以及一種新型洲際核動力核武裝巡航導彈的持續發展。俄羅斯軍方還在尋求將高超聲速技術應用於核用途,並可能在未來10年內部署高超聲速武器。俄羅斯在網路和太空能力上的投資可能也會產生核影響,並可能會在人工智慧能力成熟後探索其核應用。

(3)非戰略性核力量

俄羅斯非戰略核武器軍火庫的規模在大多數學術評估上都超過了美國。俄羅斯目前有大約1850枚非戰略彈頭可供使用,而美國只有不到500枚。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軍備控制工作一直試圖提高俄羅斯核武庫的透明度,並鼓勵俄羅斯削減核武庫,但都未取得成功。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依靠核武器來維持某種表面上的大國地位是有道理的。考慮到俄羅斯傳統上的劣勢,尤其是考慮到美國展現出的精確武器和先進的作戰能力,俄羅斯決定維持大量非戰略武器的軍火庫是一個合乎邏輯的不對稱戰略。

3. 蘇聯和俄羅斯核戰略的連續性與差異性

蘇聯和俄羅斯核戰略和核理論的連續性大於差異性。其中連續性包括:強調必須在核力量上擁有優勢;不會受到雙邊軍備控制的約束;對於核武器使用的紅線與宣布政策較為模糊。差異性主要體現為非戰略核武器在俄羅斯核戰略中地位的提升。

三、中國

自1964年中國首次核試驗以來,中國政府採取了防禦性的核政策和核戰略,其擁有的小型核武庫提供了可靠的還擊能力。過去50年中,中國相對溫和的核態勢表現出了顯著的一致性。儘管中國長期堅持克制發展的原則,但近年來穩步實現了核武庫的現代化,擴大了核力量的規模,並研討如何放鬆對其核政策與核戰略的限制。

1. 歷史中的中國核政策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核政策、戰略和行動持續存在。中國的國家軍事戰略是由外部安全環境決定的,這一戰略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核政策、核戰略和核行動概念。核戰略家的積極防禦觀念和中國核力量的技術局限等內部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國的核思想。

2. 中國核政策的長期特徵

隨著時間的變化,中國的安全環境和指導軍事思想也在變化,但中國仍然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一系列出版物一再重申中國核政策的主要特點,即:

自衛:中國的核力量是針對擁核大國的自衛。

限制使用:不首先使用,也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

軍備控制:反對軍備競賽,支持禁止核武器。

3. 中國核政策的連續性

中國的核政策為中國的核戰略提供了依據,以威懾為根本。中國的核戰略雖然是幾十年逐漸形成的,但有幾個因素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其中包括:

(1)戰略威懾的首要地位

中國通過以「威懾」和「報復」為基本點的核戰略,試圖阻止對手在和平時期和常規衝突期間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儘管中國的核戰略從未全面、明確地公開過,但「報復」戰略與中國領導人的觀點一致,並得到了中國目前軍事戰略的支持。

(2)精幹高效的部隊結構

從2006年國防白皮書開始,官方和權威文件都指出,中國的部隊結構應是「精幹高效的」,這一術語概括了以前軍事領導層的官方表述,即只需要少量但有能力的核武器,就足以實現中國的威懾目標。

(3)集中指揮和控制

中國一直強調,核力量的決策權必須集中,核威懾和反攻行動,包括規模、時間和目標,都由最高決策層決定。

(4)優先考慮反擊核行動

中國核力量只為一種形式的核戰爭作好準備,即核反擊,這符合中國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和「報復」戰略。在反擊行動中,中國強調在第一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的指導原則,以便剩餘力量能夠對敵方關鍵目標進行報復。

4. 中國核政策變化的潛在根源

(1)中國核力量對「常規快速全球打擊」的脆弱性

中國分析人士密切監測「常規快速全球打擊」能力的發展,並對美國發展全球快速打擊表示擔憂。這種精確打擊能夠對中國的核力量進行首次解除武裝的打擊。中國明確認識到遠程常規打擊系統對中國安全和核力量的挑戰。

(2)打擊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除了對美國進攻武器的擔憂外,中國還對美國在核競爭中防禦能力的進步發出了警報。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就對導彈防禦及其對核威懾的不穩定影響表達了關切。美國2001年決定退出《反導條約》,2017年在韓國境內部署了「薩德」反導系統,這引起了中國的擔憂和爭論。

(3)印度核威懾與中印核平衡的變化

印度作為核大國的出現令中國不安,形成了對於中國的全方位的威脅環境。印度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並據此設計了其威懾姿態。

(4)中國對美國延伸威懾的研究

中國的文獻探討了許多關於冷戰歷史、美國與北約關係的演變、美國的區域戰略和博弈論的內容,這反映出中國對延伸威懾研究的興趣。事實上,研究上述內容為中國政府如何理解美國延伸威懾的特點、優勢和弱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四、結論

本報告證明戰略互動的形式並不簡單。當前的戰略環境比過去更加複雜。對冷戰時期戰略互動的分析表明,當全球競爭只涉及兩個大國時,追求戰略穩定極具挑戰性。三極競爭會使這一態勢顯著複雜化。此外,在世界核武器總庫存下降的同時,核大國的數目卻在增加。因此,多極核競爭不僅將涉及本報告所關注的大國,而且還將涉及較小的核大國。美國和俄羅斯目前受到雙邊核武器控制協議的限制,但其他核大國面臨的限制要少得多。外加新興的技術進步,戰略互動在未來幾十年可能將變得更加複雜:實現多邊軍備控制制度將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不使用核武器的傳統可能會越來越受到挑戰;美國在加強威懾和防止核擴散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技術進步將進一步增加核複雜性。

來源 :CSBA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

張岸佳 陳培 劉偉雪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空軍2020財年預算申請簡析
美國《空軍》雜誌刊文分析 美陸軍如何保持電子戰能力領先地位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