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小傳:在聯合國大會上仰天大笑,毛主席評其文章堪比坦克師
1971年10月26日,這是註定會載入中國歷史的一天。當天第26界聯大召開,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這歷史時刻,喬冠華的仰天大學成為最經典的一張照片,時至今日它一直保留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事實上,喬冠華在聯合國的發言更為經典,集中展現了當時中國的大國面貌,而他的一手文章堪比萬千武器彈藥,正如毛主席評價的那樣,「文章能頂兩個坦克師。」喬冠華1913年生於江蘇鹽城,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後留學日本、德國獲得了博士學位。
1938年正在抗戰的關鍵時刻,喬冠軍回到廣州,後因廣州淪陷轉赴香港,擔任《時事晚報》的主編,以「喬木」為筆名發表時論文章。喬冠華文筆優美、功底深厚,尤其對時事的評點更是一針見血,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讀過喬冠華社論的讀者,都會對他的文筆產生由衷的敬佩,讓人慾罷不能。同行們如此評價喬冠華文筆,「文筆之優美,論點之鮮明,不僅是一般的精彩,而竟是非常非常精彩。」「每篇都十分精闢,動人心弦,簡直是非讀不可的文章。到了時候如沒有讀,就茶飯無心。」
當時連遠在延安的毛主席、周恩來等人都讀過喬冠華的文章,都評價甚高。當時毛主席沒有見過喬冠華,但他對喬冠華讚嘆不已,他在跟中央領導們閑談時說:「你們讀過香港一個叫『喬木』的人寫的文章嗎?我看他寫的一篇文章足足能頂替兩個坦克師呢!」
讓毛主席不知道的是,當時的喬冠華也密切關注八路軍的一舉一動。1939年,喬冠華在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的引薦下,加入中共。當喬冠華在香港新聞界大放異彩時,胡喬木在延安被譽為「黨內一支筆」。
兩人都有大才能,南北遙相呼應,一時傳為佳話。1942年喬冠華來到重慶,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從事外事活動。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南北二喬」在重慶第一見面,雙方來了一場「辯論」,雙方你來我往,集中點在兩人都不願意放棄「喬木」的署名權。
「北喬」胡喬木說:「我的名字本來就是喬木,當然署名權是我。」「南喬」喬冠華則針鋒相對:「我本來就姓喬,身高一米八三,就像一顆挺拔的喬木。」據說這件事最終被毛主席獲悉了,主席來了個一語定乾坤。
「你(喬冠華)這個名字很好,以後你就叫喬冠華,還姓喬。你(胡喬木)複姓原姓,保留喬木一名,就叫胡喬木。」這是一種絕佳的平衡,南喬留姓,北喬留名,一時傳為佳話。
參考資料:《喬冠華傳》
※香港「五億探長」原型:一生比電影還傳奇,四大黑幫全部賣他面子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