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蒙古族的全球人口約為1千萬人,其中約600萬人生活在中國,蒙古、俄羅斯亦有分布。中國的蒙古族人,主要生活在內蒙。新疆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亦有分布。十九世紀末,因為引入民族一詞,蒙古族取代了蒙古人,成為族群正式名稱。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海拉爾位置在內蒙古東北部地區(呼倫貝爾市中部);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東部結合地帶。1734年(清朝雍正十二年),正式建城(以伊敏河左岸)。同時,因其位於呼倫湖、貝爾湖之間,故名呼倫貝爾城。清朝時期,呼倫貝爾城位置在海拉爾河的附近;因此,民間通常稱為海拉爾城。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1920年(民國九年)施行存旗設縣(漢不屬旗、蒙不歸縣),設置呼倫縣(縣署海拉爾舊城西大街)。海拉爾隸屬於呼倫縣署、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海拉爾鐵路(中東路)交涉分局。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設海拉爾為市(海拉爾市)。2002年改區,為海拉爾區(呼倫貝爾市)。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喇嘛寺】蒙古族人民早期曾經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時期,藏傳佛教(格魯派為主)逐漸成為蒙古族人民的信仰;逐漸融入到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喇嘛誦經成為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喇嘛寺】那達慕大會起源於十三世紀初,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集會,蒙古語中是遊藝、娛樂的意思。傳統節日中還包括馬奶節、新年(白月)等。1206年,成吉思汗紀念蒙古統一,舉行了首次那達慕大會(進行了射箭項目比賽)。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喇嘛寺】早期,各部落只進行男兒三藝:射箭、摔跤、賽馬(其中一種)競賽,那達慕大會期間,同時有模祭祀活動,喇嘛們為祈求神靈保祐,念經頌佛。現在的那達慕大會比賽項目很多:套馬、賽布魯(投擲)、象棋(蒙古)等等。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民居·牛糞】牛糞中有很多沒有被消化的植物殘質(含礦物質),顏色有綠色、黑色等等;與空氣接觸後,其顏色會變暗。干牛糞可為肥料、燃料。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民居·搖籃】公元七世紀前,蒙古族的住房是皮棚、氈帳。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蒙古族人民的住房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蒙古族農民(從事種植業)的仿漢是住房,逐漸發展為磚木、土木結構,院落等建築格局紛紛形成。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王族】清朝時期,蒙古分為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八旗蒙古,實行盟旗制、札薩克制。1635年(天聰九年)八旗蒙古,從八旗滿洲中分出。此後劃界建旗,整個地區以旗為社會組織方式;旗亦演變成至今仍在使用的行政單位。

三十年代內蒙古,淪陷前的呼倫貝爾

【內蒙古蒙古包】朝廷任命官員治理各旗(與內地的管理無異)。世襲札薩克管理外藩蒙古各旗,為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幾個旗為一盟,設置盟長管理。理藩院具體統管蒙古事務。【內蒙古呼倫貝爾老照片,1930年-1931年。攝影資料:亞細亞大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