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擺宴席,懲戒了酒後吐真言的臣子,重用了不說話的臣子

皇帝擺宴席,懲戒了酒後吐真言的臣子,重用了不說話的臣子

美酒,從古至今都十分受人們的歡迎。無論是同伴聚會,工作應酬,亦或是深夜沉思,酒都是一個最佳的伴侶。古人更是鍾愛豪放飲酒,以此淋漓盡致地釋放自我的情緒。酒精具有麻痹人神經的作用,使得飲酒人情緒變得更加感性,也更易做出衝動的事情。人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叫做「酒後吐真言」,便是說酒喝多的人,更容易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古代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他擺設了宴席。利用酒精的作用,將身旁的臣子灌醉。最後,這位皇帝懲戒了「酒後吐真言」臣子,而重用了酒後不說話的臣子。那麼這件事情是怎麼一回事?又要告訴我們怎樣的人生道理呢?

這件事發生在三國時期,該皇帝是吳國的一位名叫孫浩的君王。皇帝登基之初,最首要的便是穩固政權,最擔心的也是懼怕朝中人有異心。而孫浩聽聞一句名言叫做「酒後吐真言」,便想試探一下身邊大臣對他的忠心。於是孫浩便命人大辦宴席,將身邊所有的大臣都聚在一起,讓大家痛飲暢言。氣氛很是輕鬆歡樂,這些大臣不久後便喝醉了。在沒有任何戒備之下,這些大臣便真的開始吐露真言,說了一些對皇帝不敬,對吳國有所抱怨的話語。孫浩見這一招果然頂用,於是便將那些口不擇言的大臣統統懲治。那些酒後保持沉默,沒有說話的臣子,反倒得到了重用。經過此事之後,孫浩感嘆:酒後保持一刻清醒的才是真君子。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都將酒當做是情緒釋放的依託。有了酒,我們便可以肆無忌憚地說出一些真心話。就算言語有所不妥,也可以被認為是真性情的流露,無可厚非。但實際上,這其實是一種十分不成熟的想法。古語有:「酒中不語真君子。」只有在喝酒後,保持一定的冷靜和清醒,才不會惹出禍事。也能讓別人認識到,你是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而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如果連小小的酒精,都能輕鬆地讓一個人迷失心智,試問有哪個領導敢將大任託付於你呢?

可見,人在隨時隨地保持冷靜和淡定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句話同樣值得我們終生受用。這句話便是「酒中不語真君子」的後半句,此言更能凸顯一個君子的格局和胸懷。這後半句話便是:「財上分明大丈夫。」此話要表達的蘊意十分明了:在財富上一定要分得比較清晰,這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聶政便是如此,他是戰國有名的俠客。當時韓國的嚴仲子曾對聶政有恩,後來嚴仲子有私仇,希望聶政能幫自己手刃仇人。但是聶政的母親年事已高,聶政無法脫身,只能婉言相拒。但嚴仲子並沒有怨恨聶政,仍舊對他十分友好。當聶政母親百年之後,聶政恍然想到了自己還未報嚴仲子的恩情。於是聶政便隻身闖到韓國,乾脆利落地解決了嚴仲子的仇人。聶政為了防止有人認出他,以此禍及嚴仲子,便決定自盡。臨死前,還親手將自己臉割得粉碎。可是,聶政在行事之前並未告知嚴仲子,但還是幫他了卻了這一心愿。聶政如此深明大義,收到恩人的錢就一定要回報他人,令人敬佩不已。

筆者認為,真正的君子絕不會輕易被酒精迷惑,更不會被財富蠱惑。他們的心裡有著清晰的做人準則,真君子表裡也是如一的,而不是區區一點酒精便能使他們原形畢露。可見,喝酒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襯托出一個人的品質,鑒定一個人的修養以及他的道德。古今能成大事者,都要時刻守著自己做人的底線,心中有一把道德之尺,時刻衡量著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受到君主的倚仗。同理,金錢和慾望也自古是人們面對的大難題,若能堅守本心,在金錢誘惑面前仍能恩怨分明。這樣的人,便是真君子,也是能名垂青史的人物。同樣,這樣的人,也能更值得人們信任,是世間的一股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岳飛背上所刺之字被後世流傳,但並非精忠報國,原來人們都讀錯了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