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片里常見的冷兵器,削鐵如泥無堅不摧的日本武士刀
暴雨傾瀉中,一輛汽車風馳電掣般咆哮而來。男人站在路中央紋絲不動,臉上依舊冷冰冰的,就在汽車即將撞上他的瞬間,他揮起手中的日本刀,雨點橫飛中,汽車被一刀劈成兩半……
這是好萊塢科幻大片《黑客帝國》里的一幕。電影里的日本刀,斬汽車、斬殭屍、斬鐵血戰士,無堅不摧,儼然成為好萊塢大片第一利器。
日本刀已是好萊塢招牌冷兵器
日本刀斬汽車是吹牛皮,斬斷質量低劣的刀槍卻毫不含糊。
元軍兩次征日戰役中,倖存回來的士兵都對鋒利的日本刀印象深刻,稱自己的刀槍很容易被砍斷。戚繼光也無奈地承認:「長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遭之者身多兩斷。」
1、日本刀有多可怕
鋒利,是日本刀最可怕的地方之一。
中國古代對刀劍的最高評價是十三個字:「吹毛立斷,削鐵如泥,殺人不見血。」《水滸》中有楊志賣刀一章,在潑皮牛二的糾纏下,楊志不厭其煩的演示了吹毛立斷和削鐵如泥的功能,只不過楊志剁的是比鐵軟很多的銅錢,你如果有興趣,回家找把工藝好、分量重的菜刀,也能剁斷銅錢。
「削鐵如泥」當然是藝術上的誇張之說,事實上,現代最鋒利的刀具,應該算醫院裡摻有金剛石粉的眼科手術刀,卻也無法達到削鐵如泥。
說起刀槍的鋒利,古代日本有很多文學色彩很濃的傳說。比如將一把寶刀插入溪流中,刀刃沖著上游,隨波飄來的落葉碰到刀刃會自動分成兩斷。比如戰國名將本多忠勝有把名槍「蜻蜓切」,更是鋒利到極致:一隻蜻蜓如果不小心停到槍尖,會因為自身分量的壓迫而被切為兩截。甚至,日本傳說中還有把殺人不見血的名刀,叫「村雨」,斬殺人後,從刀鋒會有露水自動流出清洗血跡。
從日本古裝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浪人持著新鑄的刀躲在樹後,等待過路的商人、遊方僧侶、乞丐路過,用以斬殺試刀。如果滿意,還可以當場命名此刀。比如斬殺了一個米販,就叫「米販刀」。
不過更多的有錢人是選擇花錢買來死刑犯的屍體,底下墊上稻草,聘請專門的試刀師傅,選擇吉日試刀。如果一刀斬斷屍體,就可以在刀柄處得意的鑄刻上「一胴切」的字樣,推而廣之,可以「二胴切」、「三胴切」等等,據說日本名刀「童子切」(日本平安時期源賴光的愛刀,因傳說其斬殺了妖怪」「吞酒童子」「而命名。此刀為著名的刀匠大江安綱製作,日本國寶),曾一刀斬斷了六具屍體,而且刀刃都透過稻草碰到地面了。
小小島國,如何能製造出這麼鋒利的寶刀?
明代人對日本刀一直充滿疑問,連大科學家宋應星也疑惑不解:「(倭刀)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嘉靖年間的抗倭大臣唐順之猜測:「聞道倭夷初鑄成,幾歲埋藏擲深井。」
明末的博物學家屈大均則有更離奇的考證:「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很明顯,明代人的思維方式,仍然擺脫不了中國傳統鑄劍的「滴血刃內,投身於爐」的窠臼。
到了今天,我們終於能解釋古代人的疑問了。
從理論上說,刀具要想鋒利,就得硬,越硬越鋒利,但過硬就容易折斷,所以古代的刀劍製造者,往往窮盡一生研製,怎樣使刀刃又鋒利又不至於折斷。日本刀在學術上叫做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是用低溫高炭鋼,反覆鍛打淬火冶煉研磨而成,簡而言之,經過刀匠一系列繁瑣細緻的加炭錘打、淬火、研磨,可以確保刀刃的硬度和韌性。當然,使用起來也需要很細緻的保養工作。
除了工藝上的千錘百鍊,日本刀獨特的弧月形設計,也是它超強切割能力的奧秘所在。首先,日本刀本身的弧度符合工程設計原理和物理學原理,雙手握刀更能在各種不同的角度下,隨心所欲地展現出最大的切砍範圍;其次,日本刀的刀刃有銳利的斜面,結合厚厚的刀身,就像一個楔形,最適合切割。對於血肉之軀來說,這樣揮舞如飛的利器絕對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武士刀傳奇》里演示了用各種世界名刀砍假人的效果,唯獨日本刀將假人斜劈成兩半,比起同為世界名刀的大馬士革刀,切割的效果更勝一籌。
日本是個低資源國,除去少量鐵砂之外,當時根本採掘不到易生高溫的燃料礦源,自然環境的惡劣逼使工匠們別出心裁,經過幾百年的去蕪存菁,終於研製出世界上最鋒利的冷艷刃,確實令人佩服。
日本刀在江戶時期傳到歐洲時,立刻被歐洲人所嘆服,和浮世繪一起被譽為東方兩大奇蹟。但是,工業技術水平遠在日本之上的歐洲,卻死活復原不出日本刀的工藝!直到今天,日本刀的工藝雖然不是秘密了,但研磨出一把精良的日本刀仍非易事。據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武士刀傳奇》介紹,按古法鍛造,十五個人耗費半年才能打造一把武士刀。
日本刀的雛形是源自唐朝的唐刀,遺憾的是,我們自己反而遺失了祖宗的工藝。
全世界僅存的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唐樣大刀
中國古代寶刀寶劍輩出,戰國時代吳、越的鑄劍師,打造出幹將、莫邪、巨闕、湛盧等傳奇寶劍,三國時候曹操命有司製造出多把「百辟刀」,蜀漢著名的兵器製造家蒲元在斜谷口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能砍斷灌滿鐵珠的竹筒。而東漢時代出現的「百鍊鋼刀」,已經達到中世紀刀劍製作的最高水準。
可是百鍊鋼的技術,唐以後就失傳了,宋代以後中國所用的軍刀大都用鋼條鍛打,剛性有餘而柔韌不足,很容易鏽蝕和折斷。
刀劍工藝的失傳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的封建統治太嚴密了。拿宋代來說,民間不允許私藏刀劍,違者處死,鍛冶刀劍的工藝資料更是當權者的忌諱。再加上承平日久,重文輕武,士大夫佩戴刀劍完全是出自裝飾而忽略實用。至於地方上的鐵匠,能打出耕田的鋤頭、切菜的菜刀,就算合格了。
到了明代,刀劍的工藝更是每況日下,戚繼光曾埋怨過軍刀「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
頑鐵豈能殺敵制勝?戚繼光很快在軍中仿造日本刀,成批量生產,後世也稱為「戚氏軍刀」。在薊鎮戚家軍中,倭刀已經成為制式裝備,「凡鳥統手,給長倭刀一把。」
但是,就算明軍士兵和倭寇都拿倭刀互砍,結果多半還是倭寇贏。
2、刀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使刀的人
除了鋒利,倭寇雙手握刀的凌厲刀法,是另一個可怕之處。
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武將何良臣就不勝感慨:「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晚明武術家屈大均在他的《廣東新語·器語》中的一段描述最為精到:「其人率橫行疾斗,飄忽如風;常以單刀陷陣,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長以度形,短以趨越,蹲以為步,退以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萬人辟易,真島中之絕技也。」
我們常說的日本刀,日本人稱為劍。在日本劍道中,劍法一共有九招:唐竹、袈裟斬、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風、刺突。這些辭彙看似陌生,其實不外乎這幾下:當頭直劈、斜劈、橫掃、下撩、前刺等,但它的威力為什麼大?
從技術上說,第一,日本刀本身的弧度符合工程設計原理和物理學原理,雙手握刀更能在各種不同的角度下,隨心所欲地展現出最大的切砍範圍;第二,日本刀的刀刃有銳利的斜面,結合厚厚的刀身,就像一個楔形,最適合切割。對於血肉之軀來說,這樣揮舞如飛的利器絕對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中國古代沒有雙手握刀法,明代官軍的刀都是短刀,就算長槍也是木頭把,很容易被一砍兩段。《倭變事略》中記載:「一賊出哨亭外,我兵攢槍刺之,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兵皆徒手而奔一處。」
其實,日本刀再鋒利,刀法再神奇,都是表面。明代的官軍不是輸給日本刀,而是輸給倭寇「每戰,輒赤體單列,提刀突前」的剽悍勇武。對於日本人的驍勇和天朝人的軟弱,明朝士大夫無不感慨萬千:「倭性好殺,無一家一人不蓄刀者,童而習之,壯而精之。而我堂堂天朝,一統之盛,禮陶樂化,偃武已久,民不知兵歟,遇小丑遂若強敵。」
鄭若曾曾經不無諷刺的比較過官軍和倭寇的差距:「短兵相接乃倭奴所長,非中國之民所易敵也。我兵鳥銃手雖多,不能取勝,何耶?倭人忘命,我兵望之輒懼而走,或鉛子墮地或藥線無法,手掉目眩,仰天空向。」這席話說得很透徹了,一方是「倭人忘命」,一方是「我兵望之輒懼而走」,勝負可想而知。削鐵如泥的寶刀技術缺失了,慷慨果銳的勇武精神也缺失了。
中國古代鍾愛日本刀的名人雅士不計其數,宋代歐陽修寫過《日本刀歌》誇讚日本民風,明代唐順之寫過《日本刀歌》感慨抒懷,但還是清末秋瑾的《紅毛刀歌》一針見血:「自強在人不在器,區區一刀焉足豪?」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TAG:天下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