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直播間里給鄉村孩子講文物 博物館人試水美育新方式

直播間里給鄉村孩子講文物 博物館人試水美育新方式

這個夏天,來自22個省、自治區、市150多所鄉村學校的數萬名鄉村孩子,在互聯網直播間里,收穫了一場難忘的博物館之旅。

藉助陌陌直播公益課「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10位國內頂尖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將濃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國寶級文物,送進了鄉村學校課堂。

利用互聯網直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彌合城鄉教育資源鴻溝和數字鴻溝,把博物館「搬到」直播間,把館藏文物「搬到」鄉村課堂上。

專業性重要,趣味性更重要

「平時講課面對的大部分是同行,起碼也是文物歷史愛好者,大家都是板著臉,分享探討一些專業的問題。」

南京博物院盧小慧博士專攻六朝歷史,在接到直播公益課邀請時,首先想到的是講一講六朝磚壁畫。

文物和歷史可以隨手拈來,但授課對象卻是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的鄉村學生。受邀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同,要把趣味性放到第一位。盧小慧說,「專業性重要,趣味性更重要「。

在首堂直播公益課上受邀講解的上海博物館張經緯,從文物選擇上動起了腦筋。他自己當起了模特,現場展示身穿赫哲族魚皮衣的效果圖。

「用詞和話述,也要從孩子的理解層面考慮」。張經緯說,自己要多講故事。為了讓孩子們對少數民族服飾留下更深的印象,他這麼介紹魚皮衣,「脫了魚皮衣之後,身上也會留下魚腥的味道,走在街上小貓都會追著跑呢!」

最後一堂課,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胡蔚也對此深有感觸。她選取了漢代畫像磚和陶俑,「看起來更像是孩子們玩的塗鴉和泥偶,童趣橫生,理解起來也更簡單直觀。」

「課程只有立足孩子的知識儲備,才能讓孩子們記得住。」天津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金鵬,引用了月食形成的天文原理、天狗吃月亮的傳說,解釋甲骨文的象形功能。

陝西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梁勉在授課前,也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從文物的出土過程、鑄造工藝等多角度切入,搜集整理了大量圖片和音頻、視頻資料,將金銀器皿知識和古人對金銀製品的熱衷,全面生動地展現給直播間的孩子們。

40分鐘一堂課,改變在發生

「希望長大了我也能去博物館工作!」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盧小慧在課後收到了近百封鄉村孩子的來信,有孩子在信中提到,希望有一天也能到博物館工作。

「教學目的達到了。」看完數百封孩子們的課後總結和心得,盧小慧覺得,「只要有人能幫他們打開一扇窗戶,他們不亞於在城市裡的孩子們。」

講文物講歷史講故事,都是方式,是開拓鄉村孩子們眼界的方式。博物館專家學者們更看重的是「借物明志「。

「小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博物館,廣西的青銅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我就有了一個長大以後到博物館工作的夢想。」出生在廣西桂林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黃一,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參觀博物館的經歷給自己職業選擇帶來的影響。

讓山西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安瑞軍印象深刻的是,鄉村孩子們除了對自己講授的「晉侯鳥尊」感興趣,還對課上擔任助手演奏《小鳥朝鳳》古箏曲的女兒印象深刻。一位孩子在給安瑞軍的信中寫道,「安老師的女兒和我同歲,會彈優美的古箏曲,我要向她學習」。

在「越王者旨於睗劍」直播公益課上,浙江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石超講述了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祖國懷抱的故事。「正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和慈善家的愛國情懷,才有今天鑒賞傳世國寶的機會,希望大家都能夠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長大後成為國之棟樑,報效社會。」

正如湖北博物館王紀潮老師所說,「文物和文物背後的知識,孩子們可能現在還理解不了,但一定在他們心裡種下了走出去看世界的種子,這顆種子將會在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生根,發芽。」

「直播 」賦能博物館美育

「互聯網直播平台是普及歷史文化教育的很好的媒介,它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同時能優化教育資源,將最新的現代科研成果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

在盧小慧看來,互聯網直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賦能博物館,可以幫助博物館將其社會服務功能和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

「直播 」對博物館的賦能,最直觀的體現是數字。

2016年,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達到4873家。2018年,走進博物館參觀的總人次已達到了10.08億。與博物館熱的亮眼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參觀重點博物館的一二線城市客群佔比高達69.18%,五線及以下城市客群僅佔3.69%。可以說,博物館尚未能觸達鄉村,觸達鄉村學校。

正因如此,22個省、自治區、市150多所鄉村學校,數萬名鄉村孩子,「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直播公益課的受眾人群和數字,是博物館專家學者最為關注。

上海博物館張經緯說,「博物館每天最多的參觀人數為5000人次至6000人次,但是藉助互聯網技術,參觀流量可以成數百倍地增加。」這也讓他思考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深層聯繫,「參觀者即便不能身在博物館,也能在線上觀展和接受博物館教育,這是網路直播平台賦予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延伸價值。」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黃一認為,常規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是不太能覆蓋到鄉村學校的。「博物館展廳再大,它能同時容載的觀眾數量也是有限的,沒有機會給觀眾深度解讀單件文物,但通過互聯網給孩子們傳達的知識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受眾面也更廣泛。」

「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直播公益課,把博物館精準地送到了鄉村課堂,送到了最為需要的地方。同時,博物館人也用鮮活的實踐,探索出了博物教育和鄉村美育的新方式、新路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誰是神經病 的精彩文章:

丸子呦連發兩首新單曲 可甜可燃獲好評
《倩狐之京衛怪談》上線 書生捉妖師攜手斷妖案

TAG:誰是神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