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屹:「交相利」——墨子思想核心新說
迄今的思想史、哲學史以及相關論著中,大都認定「兼愛」「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實際上,這樣理解墨子很不準確,未得古人之心。墨子的思想核心究竟應該怎樣去理解呢?
一、墨子思想的基本內涵
墨子思想的基本內涵,《莊子·天下篇》曰:
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毀古之禮樂……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1]1072-1077
這裡提到墨子的思想有:崇尚節儉、主張兼愛、互利、非攻、非樂、節葬、苛刻待己。
《淮南子》介紹墨子思想:
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2]436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節財、薄葬、閑服生焉。[2]709-710
《淮南子》認為墨子思想師承儒學,這是個學術思想史的大問題,這裡且不置論。本文注意的是,它明確點出了墨子思想的一些具體內容:兼愛、尚賢、右鬼、非命、節財、薄葬、閑服。
再看《漢書·藝文志》對墨家的概述: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3]1738
這段話有三個意思:第一,墨家出於清廟的守官;第二,指明墨家思想的主要內涵有:貴儉、兼愛、上賢、右鬼、非命、上同;第三,站在儒家立場批評墨家非毀禮儀、不別親疏(不講倫理)。第一點和第三點涉及思想史以及諸子學派的思想評價,問題非常複雜,暫且不論;這裡重點討論第二點——墨家思想的內涵。
從以上簡述可知,先秦兩漢學人對墨子思想內涵的認識大致相同。他們點出的這些思想,在今傳《墨子》中都可以看到。
如果把先秦兩漢學人對墨子思想內涵的述評與《墨子》結合起來看,墨子思想就更加清晰了。《墨子·魯問》記載了墨子的一段話:
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4]475-476
這是墨子自述的十條思想綱領,自然是墨子思想內容的可靠表述。顯而易見,先秦兩漢學人所述的墨家思想內容,與墨子所說基本一致。
根據墨子的述說語態或句式,這十條綱領各有一定的獨立性質——它們分別針對不同的社會政治狀況而發。但是,這十條綱領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精神,或者說其背後有沒有一個思想「統領」呢?當然有,這一點學者們都不否認。只不過,這個「精神」或「統領」是什麼,就見仁見智了。通行的看法是「兼愛」「非攻」。筆者則以為是互利,即墨子所言「交相利」,這十條綱領都是在這個核心觀念下展開的。
既然「兼愛」「非攻」被廣泛認定為墨子思想的核心,那我們不妨就從這裡說起。
二、「兼愛」的實質和目的
墨子倡導的「兼愛」,就是「泛愛」「博愛」,是周遍的愛、無差別的愛。《墨子·小取》篇說得很清楚:「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4]419所謂「周愛人」,就是平等地去愛所有人。所以孟子才痛斥他:「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儒家也講「仁者愛人」,那為什麼孟子還要罵主張「兼愛」的墨子為「禽獸」呢?這是因為儒家「愛人」有一個原則,即「愛人」要有等差倫序。孔子主張:「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愛人」要恪守親疏近遠的倫理次序,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後才能按照親疏關係逐次推及他人——這個倫理順序是不可侵犯、不可錯亂的。正因為墨子的「兼愛」違背了這個倫理次序,孟子才說他「無父無君」,類同「禽獸」。與儒家「愛人」思想進行比較,墨子「兼愛」的內涵就更明晰了。
了解「兼愛」的涵義後,就要考慮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兼愛」是不是墨子思想的終極目的?如果不是,他的思想核心又是什麼呢?墨子云: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4]99-100
墨子指出不同人際關係之間的「亂」象,都是因為人與人不相愛。因此他主張「兼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4]101
不難見出,在墨子的論說中,「兼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聖人治天下」,「兼愛」只是墨子為「治天下」開出的「藥方」而已。因此,不能當作思想核心。
第二個問題,墨子提倡「兼愛」是不是勸導以類似宗教式的無私愛心來與人相處,治理社會呢?如果不是,它的實質或旨趣又是什麼呢?
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此則天下之害也。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4]101-104
很明顯,墨子考慮問題的基點是「利害」,而「兼愛」不過是他興利除害的方法。因此,「兼愛」思想的實質或旨趣是趨利避害,它並不是一種社會倫理甚或宗教意義的思想,而是為社會利益服務的方式。這個思想,與墨子手工業者的身份十分吻合,代表著城市平民階層的根本利益。
第三個問題,「兼愛」如何實現?墨子云:
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於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天下。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4]127
墨子認為實現「兼愛」並不難,原因有:其一,趨利避害是人們的共同心理,這是「兼愛」得以實現的根本基礎。人們只要認識到「兼愛」的好處,從自身利益出發,就不難做到「兼愛」。其二,還需要自上而下的規約引導,這是「兼愛」得以實現的制度保障。只要在上位者勸說引導,輔之以賞譽和刑罰,讓人們真切體會到「兼相愛」則會「交相利」,「兼愛」就容易實現。
弄清楚上述三個問題,我們就能準確理解墨子的「兼愛」思想了:它的完整表達應該是「兼相愛、交相利」,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
三、「非攻」的實質和目的
墨子另一個著名主張是「非攻」,也普遍被視為他的核心思想。實際上,「非攻」也是實現「交相利」的手段而已。墨子云: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4]128-129
這段文字,墨子是圍繞一個「義」字做文章,指斥偷掠攻奪之事為不義的行為,因此他主張「非攻」。《墨子》中「義」字出現293次,並專有《貴義》一篇。可見墨子非常看重「義」。那麼,墨子所說的「義」究竟是什麼含義呢?墨子云:
仁,體愛也……義,利也……忠,以為利而強低也……孝,利親也。[4]310-312
仁,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4]391
顯而易見,墨子認為「義」就是「利」。這與孔孟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並主張崇義黜利的思想截然不同。墨子之前就有把「義」「利」聯繫起來的思想,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趙衰說:「《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5]445又《昭公十年》晏子也說:「義,利之本也。」[5]1317儘管他們尚未像墨子那樣把「義」「利」直接等同起來,但已經指出了兩者的主輔關係。墨子不僅把「義」「利」互訓,而且論證了「義」等同於「利」的終極根據: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4]20-22
《墨子·法儀》主張「法天」而治,乍聽上去,似乎跟道家的主張相似。但是墨子的「法天」與道家的「道法自然」完全不同。道家的「法自然」是倡導「自然無為」,而墨子要效法天的什麼東西呢?「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這是天的意志;「兼而愛之、兼而利之」,這是天的行為。天的意志和行為方式就是人類社會應該取法的準則。換言之,相愛互利就是最根本的「義」——這是法天而行的,所以是「利」等同於「義」的思想的終極依據,不容置疑。
明白了墨子對「義」的理解,再回到「非攻」的論題。《非攻》圍繞「義」字做文章,究其實質,是圍繞「利」字做文章。墨子考慮的是,攻伐之事在利害得失的衡估上不划算。他說:
國家發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子墨子言曰:「計其所自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然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然則土地者,所有餘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盡王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餘也。為政若此,非國之務者也。[4]132
墨子的意思是,諸侯發動戰爭,即使得勝,結果也只是得到一些無用的墟城和土地,喪失的卻是寶貴稀缺的民眾。而在墨子看來,當時各諸侯國的國情是「人不足而地有餘」。所以他說「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毫無疑問,墨子在這裡還是以利害關係來衡量義與不義的。
既然攻伐不是明君善政,那麼,怎樣做才是令人讚譽的善政呢?墨子云:
今天下之所譽善者,其說將何哉?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意亡非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與?雖使下之愚人,必曰:「將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
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將不可不察者此也。[4]140-157
「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就是善政。而「天」「鬼」都是虛設的,「人」才是實存的。所以,所謂上中下之利,實際上是下文所說的「中國家百姓之利」。墨子認為,明君善政就是要保全民眾的利益;而攻伐戰爭,則與此背道而馳,「實天下之巨害」,所以他主張「非攻」。顯然,墨子的出發點是一個「利」字,即《公孟》所云:「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兩不利也。」這才是「非攻」思想的實質和目的。
四、以「交相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墨子思想的十條綱領,除兼愛、非攻外,還有節用、節葬、非樂、尚同、尚賢、非命、尊天、事鬼。這八個主張都是以「利」為思想基礎和原則。依照其思想內涵,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節儉的民生主張
墨子提倡「節用」「節葬」,並且「非樂」,用意都在務為節儉——節省物力民財。墨子云:
聖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故子墨子曰: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4]159-163
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綉必繁,丘隴必巨。存乎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又必多為屋幕、鼎鼓、幾梃、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之……以此共三年……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紝。細計厚葬為多埋賦之財者也,計久喪為久禁從事者也。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後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4]171-176
聖人為政要能夠為天下國家增加財富,而增加財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節省開支、減少費用。反對厚葬久喪(長時間守喪),因為,厚葬於死人無益,是浪費了活人急需的財物;久喪則白白浪費了人力,減少了社會財富的創造。顯然,墨子倡導節用、節葬,是從「利」的原則提出的。「非樂」的思想也是如此:
仁者之事,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4]251
墨子並非不了解美聲、美色、美味、美居乃是人生美好的享受,只是在民不聊生的貧困時代,這些東西不合「萬民之利」,所以墨子的「非樂」即反對奢侈享樂的生活。
(二)尚同的社會政治思想
尚同、尚賢、尊天、事鬼四者,組成了墨子的政治思想。這個政治思想以「尚同」為核心。那麼,「尚同」是什麼意思呢?墨子云: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4]74-76
墨子從社會政治管理的起源說起,為了避免「天下之人異義」導致社會混亂,才建立自上而下的官吏體制。而這套管理體制的要義是維護「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的專制。因此,「尚同」就是「上同」,就是自下而上的認同和服從。墨子長篇大論,從里到鄉,從鄉到國,直到天下,闡說各行政層級都必須「上同」之義。
在「尚同」政治思想中,還有兩點可注意:
第一,是尚賢。墨子在述說各層級官吏體制的建構中,重複「選擇賢可者」立為某官這句話。什麼樣的人是墨子眼中的賢者呢?他說:
賢者之治國也,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4]50
很明顯,墨子所謂「賢者」,都是能夠辛勤履職,能夠給國家、萬民帶來實際利益的人。與此相關,他為如何培養更多「賢者」所提出的方案,也是以「利」為激勵:「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4]44「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就是用財富名位去獎賞「賢者」,以期造就更多的賢能之人。我們知道,儒家也「尚賢」。但是儒家之「賢」是仁義道德楷模,不是墨家所說的社會利益的創造者;儒家之「賢」追求「仁政王道」,墨家之「賢」追求「官府實」「萬民富」。兩家關於「賢者」的內涵及其目標都是不同的。
第二,是尊天、事鬼。上面說到,墨子講「上同」,從里到鄉,從鄉到國,從國到天下,都必須逐級向上服從。那麼,到了天子這裡,已經是行政的最高層級,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不必服從誰了嗎?不是的。墨子云: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將猶未止也。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4]82
這是所言逐級「上同」的最終依據乃是天和鬼。所有的人都必須「上同」於天、鬼。
為什麼要「上同」於天呢?因為天明察秋毫,普惠萬民且無偏私,賞罰必信:「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墨子舉例說:「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4]195
何以要「上同」於鬼呢?首先要知道,墨子所說的「鬼」,「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是天地人的神靈,不僅限於祖先。這些神靈,與天一樣,也具有「賞賢而罰暴」的神力:「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4]248《墨子》本有《明鬼》三篇,今天僅存其下篇。這篇文字,以鬼制人之意非常鮮明。並且,由於文中大量講述上古聖王信鬼尊鬼而得賞,暴王不信鬼不尊鬼而遭罰的故事,更體現了以鬼制正天子的含義。以鬼制人的目的,還是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三)非命思想的實質
墨子鮮明地反對命定論。持命定論者說:「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墨子則認為,無論家國天下的治亂還是個人的窮達榮辱,都不是命定的,而在於人怎樣去作為:「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4]279墨子進而批評命定論乃是「暴人之道」: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刑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上無以共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無以降綏天下賢可之士,外無以應待諸侯賓客,內無以食飢衣寒,將養老弱。故命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而強執此者,此持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此天下之大害也。[4]273
可見,墨子批評命定論的思想基點仍然是「利」。相信命定則會上下怠惰,形成「刑政亂,財用不足」結局,「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成為「天下之大害」。只有像上古聖王那樣,「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才會「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非命上》),從而實現天下萬民之大利。
從本文的簡要梳理可見,墨子的思想核心,並不是「兼愛」「非攻」,而是「交相利」。《墨子·魯問》自述的十條思想綱領,是墨子提出的政治建構和社會建構思想。這十條思想綱領,針對具體的現實社會情狀而發,但是殊途同歸,都以「交相利」作為其出發點和目的地:以尚同、尚賢、尊天、事鬼思想構建專制的政治管理制度,以保障「中國家天下萬民之利」;以節用、節葬、非樂思想倡導節儉的社會風尚,以維護社會民生之利;以非攻思想反對諸侯之間的攻奪戰爭,讓天下擺脫「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的「兩不利」困局;以非命思想反對宿命論,避免形成「上不聽治,下不從事」從而「刑政亂」「財用不足」的不利結果;以兼愛思想,構建「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格局。這樣,墨子就以「交相利」為思想原則和樞紐,針對現實社會狀況,構建了一個比較嚴整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思想體系。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5]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出土三千多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顛覆了《尚書》《史記》的重大記載
※段清波:秦始皇陵考古的新認知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