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方言文化」並非人類所獨有,很多動物之間也存在「方言」

「方言文化」並非人類所獨有,很多動物之間也存在「方言」

動物的「方言」

當我們與他人談話時,我們根據對方所使用的方言以及語調變化等,就能很容易地辨別對方是外鄉人還是當地人,我們甚至還可以由此猜測對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其中的原因在於,同一地理區域或同一社會團體的人群擁有相同的聲音特徵,也就是所謂的「方言」。現在,動物學家指出,「方言」並非人類所獨有。

眾所周知,大多數動物都會本能地發出屬於某個物種的獨特叫聲。但我們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一些種類的動物(主要包括鳥類、鯨類、蝙蝠、大象和一些種類的靈長類動物)被認為能夠通過模仿學習,產生具有獨特意義的聲音信號。就像人類語言的一些細微差異可以反映個體所屬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等一樣,動物在交往中產生的一些聲音信號也可能反映了它們所屬的物種、亞種、種群、固定的配偶關係和家族成員關係等。

雙贏的策略

科學家早已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動物會發出一些具有獨特結構的叫聲,比如松鼠在發現捕食動物時會發出憤怒的叫聲,雄性海獅在海上爭奪領地時會發出好鬥的吼叫聲。

但是,動物用於同伴之間聯繫的獨特叫聲,比如在棲息地與同伴接觸或與同伴分開後重逢時發出的叫聲,顯然屬於不同的聲音,科學家稱之為模仿匹配聲音,通俗一點就是「方言」。

能用「方言」和同伴聯繫的動物幾乎都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物種,它們以自己獨特的「方言」聚集起來,進行各種社會活動,例如尋找和保衛食物、養育幼仔、躲避捕食者等。

使用「方言」與合作,二者之間的聯繫似乎是一種直覺行為,就像我們人類也能夠模仿別人的口音和語言模式。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中被稱為聲音的適應性調節,通過這種適應性調節,既能讓說話者獲得聽者的信任,也能提高聽者對說話者所說內容的理解,從而達成雙方合作的意圖。

對多個動物物種的研究還表明,動物的聽覺處理系統對與自己發出的聲音信號匹配的叫聲更為敏感。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帶有選擇性的聲音敏感性可確保聽者能夠聽到並注意到與自己聲音相匹配的叫聲,這與我們能夠在一片嘈雜聲中敏感地聽到自己的名字是一樣的。

一種南美小鸚鵡通常以10至25隻組成一個小群體,並生活在一起,群體中包括固定的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員。每隻南美小鸚鵡都擁有代表自己個人身份的獨特的叫聲,但在與群體中的其他鸚鵡交往時,它們則發出模仿對方的叫聲。經常被我們當作寵物養的虎皮鸚鵡也一樣,它們既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也能模仿配偶或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聲音。進一步的研究還證明,鳥兒對模仿自己叫聲的聲音的反應更為強烈。

科學家得出結論:動物模仿對方的叫聲是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一項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虎皮鸚鵡在對與自己的叫聲匹配或非匹配的叫聲作出反應時,它們大腦活動的模式是不同的。這表明,大腦對匹配叫聲的處理方式的確是不同的。

匹配信號更容易被聽者檢測到,這支持了這樣的想法:聲音匹配可讓模仿同伴叫聲的動物獲益。但也有科學家認為,聲音匹配對聲音發出者和接收者都有生存上的益處。此外,研究還發現,只有在事關生存和繁殖的大事上,動物才會對模仿它們的獨特聲音做出反應。

共同的承諾

科學家研究得最多的是成雙成對動物的聲音匹配,這些動物包括美洲的一種小型長尾猴,非洲象和幾種鳥類,它們都會改變自己的叫聲,模仿雌性同伴的叫聲——這是它們求偶過程的一部分。

雄性虎皮鸚鵡在求偶的幾周里會改變原來的叫聲,而模仿雌性鸚鵡的叫聲,並在整個繁殖季節一直保持這種與雌性聲音匹配的叫聲。作為信號發出者——雄鳥顯然會受益,因為它們通過這種匹配聲音獲得了雌鳥的接納;科學家還假設,作為信號接收者——雌鳥也得到了好處,因為雄鳥的匹配聲音是對未來穩定的配偶關係的一種承諾。

除了雄性動物會模仿雌性動物發出特殊的求偶聲外,一些物種的雌性也會學習新的叫聲,其結果是雙方都向一種與原來的叫聲迥異的新的叫聲聚攏。例如,生活在北美地區的一種紅交喙鳥的雄鳥和雌鳥在求偶時,它們的叫聲會向一種新的共享聲音匯聚,最後雙方漸漸靠攏,形成一種新的叫聲結構,這種匯聚過程反映了雙方對建立穩固關係的共同願望和投資。

互相匹配的聲音不僅有益於動物結成穩定的配偶關係,同時也可能有助於父母在撫育幼仔過程中更好地合作,從而提高後代的繁殖成功率和存活率。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雄性金翅雀會在它的伴侶孵卵時喂其進食,並在雛鳥孵化出來後哺養後代。當雄鳥尋找到食物回巢時,會發出與雌鳥匹配的叫聲,雌鳥聽到叫聲就會從鳥巢里出來迎接雄鳥。研究發現,只有在播放配偶的叫聲時,雌鳥才會做出回應,出來接受食物。

一些動物幼仔也會學習它們父母的聲音,發出屬於它們家庭所特有的叫聲,來迎接外出覓食歸來的父母。成年動物得益於聲音模仿的,是可以提高後代繁殖的成功率;而動物幼仔得益於聲音模仿的,是可以讓覓食歸來的父母很快地找到它們,獲得食物,大大提高生存下來的概率。

產於澳大利亞的一種粉紅鳳頭鸚鵡,其「夫婦」的叫聲會漸漸接近,相互匹配,形成鸚鵡家庭獨特的叫聲,雛鳥則會學習父母的聲音。研究發現,鸚鵡家庭的這種獨特的叫聲對於外出覓食後一家人重新團聚至關重要。粉紅鳳頭鸚鵡群體的棲息地範圍較大,它們的巢窩通常建在一些空穴中,鸚鵡父母在歸巢時尋找「家門」顯然有點麻煩。雛鳥與父母匹配的叫聲可引導成鳥快速返巢,更好地照顧和餵養雛鳥。當雛鳥羽毛漸漸長成,開始在巢窩附近活動時,家庭的獨特叫聲就更顯重要了,因為它可以幫助外出的雛鳥在紛亂嘈雜的周圍環境中很快找到「家人」。

辨別身份的「口令」

除了有益於動物結成穩定的配偶關係,有助於幼仔撫育,動物「方言」還有助於甄別群組成員的身份,對較大的動物群體尤其如此。在較大的動物群體中,並不是所有成員彼此都非常熟悉。因此,動物「方言」可以為信號接收者提供所不熟悉的其他個體的信息,以迅速確定對方是否與自己同屬一個群體。如此來看,動物「方言」就是動物的身份識別標記,類似於我們人類使用的密碼、口令等。

研究發現,雌性槍鼻蝙蝠通常大群聚集在一個較大的棲息地里,在參加夜間覓食活動時,所有成員都發出匹配的聲音。在新的大型巢穴的建立過程中,聚集在一起的雌性蝙蝠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種模仿與匹配的過程。此外,蝙蝠在發現豐富食物源後,也會利用「方言」召喚來其他成員,一起保衛食物資源,以避免被其他蝙蝠侵佔。

槍鼻蝙蝠的例子說明,動物「方言」作為群體成員特有的「密碼」,在嘈雜且瞬息萬變的周圍環境中,可有效地組織群體成員進行合作覓食活動,並通過迅速甄別「自己人」和「外人」,可靠地確定食物源的守護者。動物使用獨有的「方言」,還可以藉此向「外人」顯示自己擁有捍衛群體利益的實力和競爭能力。

寬吻海豚也會利用「方言」在熟悉的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溝通。成年雄性海豚往往會與其他一兩個個體結成一個同盟小組,並在80%的時間內和同盟小組成員待在一起,這種同盟關係通常會維持一生。結成同盟的海豚通過共享的哨音聚集在一起。不過,與槍鼻蝙蝠不同,海豚至少有兩種聯繫信號,一種是表明同盟小組成員身份的哨音,另一種是表明個體身份的哨音。後一種哨音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簽名」哨音。

為了解海豚是如何使用這兩種類型哨音的,研究人員對捕獲的一個海豚群體進行了研究。這些海豚被允許在兩個水池中自由遊動。觀察發現,雄海豚在與群體分開後往往會發出表明它們自己身份的「簽名」哨音,而不是表明它們同盟小組成員身份的哨音。科學家推測,海豚(或許還包括狼)在與熟悉的同伴溝通時,發出的是個體特有的聲音,而在面對陌生對手時,發出的則是所屬群體的「方言」。

科學家認為,動物擁有「方言」至少有兩個好處:發出「正確」的叫聲,就有機會獲得生存資源;對同一群體獨特「方言」做出回應,就可以更好地保護資源,防止非群體成員侵入自己的領域或獨佔資源。

進入新群體的「許可證」

當擁有「方言」的動物個體融入其他群體時,它們通常會很快適應並使用新群體的「方言」,而這有助於它們尋覓合適的配偶和同伴。這些動物「移民」通過學會當地「方言」,獲得融入當地群體的棲息地的許可,並獲得加入當地動物的覓食活動和獲得當地食物資源的機會。對於它們的生存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在鸚鵡等社會性動物中,動物們通常群體棲宿在一起,併合作哺育雛鳥。個體在選擇合作夥伴和配偶時,往往會選擇「說」當地「方言」者,如此可保證它們選中的同伴擁有更多獲得食物和安全棲息地的機會,它們也會從中受益。如果動物不願或不能學會新的「方言」,它們的社會行為就會受到限制。

科學家還發現,動物「方言」與種群的類型有著直接的關係。

例如,不同類型的交喙鳥擁有大小和形狀都不同的獨特的喙,並以不同類型的針葉樹球果為食。觀察發現,不同種類、不同食性的交喙鳥通常會生活在同一片樹林里,它們僅憑外觀很難彼此識別,唯一能夠明確區分的就是它們的代表不同「方言」的鳴叫聲。研究還發現,如果交喙鳥在別的群體中選擇有著相同覓食偏好的同伴,就能分享到更多的食物資源信息。因此,交喙鳥在羽毛未豐、尚未融入其他群體之前就開始學習「方言」,直到成熟期前它們都幾乎不會改變叫聲。

必須付出的「投資」

對不同動物的研究表明,「方言」學習(聲音模仿匹配)以三種方式提高動物的繁殖率和生存率:獲得同伴的認可和接受,加強父母撫育後代的合作;獲得共享食物、棲息地等資源的機會;幫助選擇合適的配偶或伴侶。

科學家指出,在各種社交活動中,動物的聲音模仿匹配之所以可靠,原因之一是,動物付出時間和努力學習新的發聲,然後它們藉此向同伴表明,自己為致力於建立一種合作關係而付出了代價。

聲音學習需要用到專門的大腦神經迴路,需要滿足專門負責聲音處理的大腦區域對能量資源的需求。因此,動物學習「方言」是一種額外的、昂貴的「投資」(在較為脆弱的幼年發育期尤顯昂貴)。不過,動物也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由此建立起最牢固的社交鈕帶。

從美洲山雀到美洲產小型長尾猴等動物,往往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成功模仿新配偶或新群體成員的聲音。

在某些情況下,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已經開始建立起某種社會聯繫。例如,被關在一起的雄性歐洲金翅雀會互相模仿叫聲,逐漸靠攏,匹配,最終形成新的「方言」。這一聲音變化過程需要幾周時間。與落後的同伴相比,能迅速與同伴鳴叫聲靠攏的個體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群體,建立起新的合作關係,產生新的合作行為。

個體所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是動物學習新的聲音系統所必須付出的「投資」,這種「投資」對於動物生存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研究表明,能夠模仿產生匹配聲音的動物,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能更好地引起同伴的注意,更好地與同伴保持聯繫和溝通合作,從而提高個體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整體的生存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比人還準時,隨身攜帶「鐘錶」的一些奇怪的動物!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