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非遺入戲,舞台上的「群星」也有煙火氣

非遺入戲,舞台上的「群星」也有煙火氣

什麼樣的作品能留住觀眾,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群星獎已近尾聲,這個問題也有了答案。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重要部分,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第十八屆群星獎5月31日晚在滬揭曉,《保衛娘子關》《和·鳴》《毛烏素沙漠的女人們》《看見自己》《捍衛者》《詩仙擱筆》等來自音樂、舞蹈、戲劇、曲藝4個門類的20件作品奪得群星大獎。它們或將目光投注於歷史及傳統,或關照身邊人、身邊事,用短短十多分鐘的演繹,成就「人民的藝術」。

非遺入戲,文化潤人心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後台,男子群舞《龍把子》進行演出前的最後一次走台。「龍把子」即舞龍人,只見舞者們的臉上、服裝上遍布著龍紋,舞台上卻沒有具象的龍形道具,舞者們純粹依靠肢體與神態,重現高超的龍舞技藝。《龍把子》誕生於重慶銅梁,當地的舞龍習俗已有數百年歷史。每逢民俗節慶,龍把子們走街串巷,猶如游龍入海。

「銅梁龍聞名遐邇,許多高難度的舞龍技巧都從這裡起源。」《龍把子》主創之一王月說,「地方文化自然而然成為群眾文藝創作的靈感來源,既接地氣、貼近生活,又有歷史的厚重感。」在當地,銅梁龍舞是首批國家級非遺品牌,舞龍文化深受百姓歡迎。舞蹈《龍把子》在民間龍舞「肉龍」的基礎上,吸收「大蠕龍」「競技龍」的舞龍動作創編而成,站肩、二龍出水、高塔盤、蓮花、人龍等高難度動作以舞蹈的方式藝術化呈現,極具美感。「舞蹈以演員的身體演繹龍的身體,用舞蹈講述舞龍人的生活,將非遺發揚光大。」

在群眾文藝的舞台上,「非遺入戲」為群文創作開闢了一條可行路徑。群星獎獲獎作品中,表演唱《打銀鎖》唱出了湖北宜都的「九佬十八匠」。「叫一聲小銀匠,鐵鎚叮噹響,打一個月亮照山鄉,打一把銀鎖心中藏……」,作品以苗族山寨傳統手藝「打銀鎖」為素材,通過苗族少女與小銀匠風趣活潑的對歌,把宜都非遺、山歌、民俗、服裝融入一台演出。「亮花鞋」是四川省閬中市的非遺項目,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二,女人們都會繡花鞋、亮花鞋、賽花鞋。音樂作品《亮花鞋》把這種載歌載舞的習俗編入曲目,曲調婉轉動聽。主創團隊說:「民俗活動具有唯一性、獨特性,把地方民俗活動用音樂手法表現,創作題材上具有難以取代的新意。」

擁有深厚文化積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地方文化獨有的亮點注入群文作品,而群文則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非遺的魅力。專家認為,這無疑是一種兼具文化性與傳播性的「雙贏」。

以小見大,描摹時代

群文作品以短小精悍見長,卻往往能以小見大,用誠摯動人的演出描摹這個時代。本屆群星獎湧現出一批現實題材、紅色題材作品,它們用蘇州評話、鼓樂、舞蹈等,再現了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的動人故事。

蘇州評話《捍衛者》是本屆群星獎上海獲獎作品之一,它以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用雙檔評話的形式刻畫了謝晉元與「八百壯士」的感人事迹。導演魯俊介紹,作品著重呈現了「捍衛者」寫遺書、送旗幟、英勇就義等片段,「傳統評話講究說學做唱,《捍衛者》加強了『演』的部分,讓人物形象更立體。」蘇州評話發源於蘇州,在上海等周邊地區發揚光大,舞台上多見武松、楊家將、水滸等傳統題材。「現代題材,尤其是革命題材並不多見。」魯俊說,創排過程中先後改了30餘稿,每一稿都有修整,目的讓作品更引人入勝,「評話要留住老聽客,也要吸引年輕人,年輕人更喜歡多一些身邊的題材。」

無獨有偶。快板書《赤子歸心》講述錢學森渴望報效祖國的心聲以及他回國的艱辛歷程;西河大鼓《大營救》講述主人公東江縱隊第二營救小組負責人「小劉」,捨生忘死帶領組員秘密營救在香港的文化名人並衝破日寇封鎖的事迹;《保衛娘子關》則運用武玡鼓,再現八路軍在「娘子關」腳下進行的一場伏擊敵寇的戰鬥。

「群文多是小戲小品,它們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碰觸社會焦點、熱點,捕捉身邊的事、身邊的情緒。」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原所長劉彥君形容,「好的群文作品,直接碰觸到人的內心和精神層面,直面社會熱議話題,因而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音樂劇小品《看見自己》通過母親、女兒、租客間的故事,著眼於母女間的情感關係,讓每位觀眾看到「曾經的自己」。小品《生日聚會》以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日聚會為載體,探討當代不同類型的父子關係,呼喚美好親情。「作為一位看過無數遍《生日聚會》的老觀眾,時至今日,我每次看,依舊會被裡面的父子親情所感動。」江蘇省張家港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李忠影說,「群文創作要走進觀眾內心。」

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和·鳴》藝術指導葉笑櫻說,隨著越來越多專業藝術院校學生加入群文創作團隊,群文作品的專業水平進一步提升,「群文創作的是利於傳播推廣的小戲小品,它與大製作、大的劇目不同,群文要從小的切口去打動人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她看來,如今的群文舞台可以用「百花齊放」形容,各地都在彰顯所在地域的文化特點。上海器樂重奏《和·鳴》選用古琴、手碟、迪吉里度管、沙克、中國大鼓、竹笛、口弦、缽盂8種樂器,合奏出動聽的旋律。「世界各民族的器樂,通過藝術再創作之後,變得很和諧。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恰巧也是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先後打敗上港和申花,這家來自嘉定的業餘足球俱樂部,竟能把青訓做成全國典範!
孩子放到室內遊樂園,就可以安心刷手機了?記者走訪了一圈,你太天真了…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