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座150米的小土山,吸引6朝24帝埋身於此,它風水好在哪?

一座150米的小土山,吸引6朝24帝埋身於此,它風水好在哪?

中國人很講究風水!這話說的一點也不假,雖說在一定程度上也屬於迷信,但在古代卻有不少人為此痴迷。河南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引來十三朝皇帝在此建都,又被譽為「十三朝古都」。在洛陽有一座海拔僅僅150米的土嶺,雖然這座土嶺並不宏偉,但是古墓卻多的「幾無卧牛之地」,先後6朝24位皇帝埋身於此,周圍的陵墓更是多達近萬座。這個小土嶺有何特殊之處?

古時有句俗語「生於蘇杭,葬於北邙」,這個小土嶺正是洛陽邙山。邙山雖然沒有高山險峻,但是卻勝在綿延不斷,全長大約190公里,是所謂中龍主脈的聚結之處,邙山卧於洛陽北部,黃河南部,邙山背山面海,地勢開闊,加上這裡的土地,滲水率低,土壤堅硬結實,被古人認為這裡是最佳的長眠之地,一直到今天還很火爆。

邙山上,已經知道的帝王陵墓有24座,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計算下來,合計是六代二十四帝。相傳在很久以前,在昆崙山上有一位法力高強的老道,抓到了一條為禍人間的黃蟒,讓自己的弟子看管,但是兩個弟子溜神的時候,黃蟒卻意外逃脫了。

黃蟒一路向海而去,走過的地方,留下了黃水道,就成了今天的九曲黃河,師傅回到家發現以後大怒,將兩個弟子變成了兩座大山守在了黃河邊上,於是這山就叫追蟒山。後來黃河南岸的人們覺得追蟒山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就改叫邙山!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從側面也反映出了邙山的地形,前有照,後有靠,前面是黃河道,一望無際,巨流吞天,後面則是厚實的邙山作為依靠,是古人眼中理想的喪葬之地。

整個邙山古墓葬時間跨度從周到漢,由唐直到近代,其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綿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是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之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晉人郭璞所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里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而遇見水流一擋,就停止不動。

因此,古人希望葬地內的陰陽之氣既要聚集流通而不下消散。而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因此成為風水寶地,如今的邙山陵園也成了很多人為死者選擇墓地的首選之地。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育老師小明 的精彩文章:

招降夏侯霸時,劉禪不經意的2句話,暴露了他的老謀深算!
這種酷刑,歷史上僅出現過1次,用在了「千古第一漢奸」身上!

TAG:體育老師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