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析二戰時中國軍隊未引進MG-34機槍原因

探析二戰時中國軍隊未引進MG-34機槍原因

MG-34,是全球第一挺誕生的輕重兩用機槍,德國人給取了一個通用機槍的名字,此槍出廠狀態時,槍管前端就固定設置好了兩腳架,就是一挺輕機槍,此時有效射程800米左右。

當然,MG-34隨槍也配有穩固但較為笨重的三角架,將槍套進三角架固定以後,就成了一挺有效射程超過1000米的重機槍,因為三角架較為笨重,事實上德軍步兵班基本上不用。

能將一挺機槍玩成不同有效射程的輕重兩用機槍,是德國人的天才發明,因此MG-34誕生在槍壇具有劃時代意義,此槍包括改進型命名為MG-42終成一代名槍,為國內外軍迷津津樂道至今。

採用7.92毫米口徑的MG34機槍,對於德國步兵戰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可以說是革命性的作用,全槍帶兩腳架時大概只有12公斤,非常適合前線步兵班使用,事實上德軍步兵班都是圍繞MG34或MG-42機槍而展開進攻和防禦戰術。

自希特勒上台,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撕毀《凡爾賽條約》,德國迅速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作為德國軍工傑作的代表作MG-34機槍,由於加工工藝極為複雜,其實產量並不高,都難以滿足德國國防軍裝備之需要,因此MG-34機槍出口顯然是不現實的,縱觀整個二戰,德國並未對外出口MG-34通用機槍。

此外,當時中國正規軍隊的制式步槍是中正式,採用7.92毫米口徑,顯然子彈口徑是和MG34機槍一樣,但最終中國軍隊未裝備此槍的原因,可能就是MG34機槍射速太高,每分鐘高達1000發以上,實際上就是戰場上的「吞彈巨獸」,不適合當時軍費有限的國情,子彈確實消耗不起,如同當年李鴻章認為馬克沁重機槍,射速太高每分鐘600發,槍買得起但子彈卻消耗不起,是一樣的道理。

再則,MG34機槍真的非常難操控,德國人自身培育培養一名合格的機槍手都非常困難,因為此槍不似馬克沁重機槍有射彈調節器,點射連發全憑射手的手感和操控,德軍要求每分鐘射速能控制在500-600左右,也即達到馬克沁重機槍理論射速,才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射手。

否則,每分鐘射1000發子彈以上,不僅槍管就滾燙受不了,子彈也供應不上,全班一人扛200發7.92毫米子彈,都不夠MG34機槍噠噠噠地射個不停。

據查閱到的史料,在德軍裝備MG-34機槍那年,中國軍方從德國引進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設計圖紙,且在國內兵工廠仿製成功,即1935年開始裝備國軍的民24式仿馬克沁重機槍(但網上另外有一說1924年金陵兵工廠開始生產,應該是民國24年,也即1935年,否則此槍不會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從此填補了中國軍隊制式重機槍的空白。

行文至此,作為軍迷在想,當年,中國軍方既然在德國引進步兵裝備,一定接觸到了MG-34機槍,在德國剛研發成功自身軍隊都不夠用的背景下,不可能將此槍出口以外,中國軍方對此槍的高射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子彈真的耗不起,所以才引進了理論射速每分鐘600發,實際戰鬥射速可調至每分鐘120發左右的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

儘管水冷式的MG-08式仿馬克沁重機槍性能落後於氣冷式的MG-34機槍,但卻適合中國軍隊使用,是中國軍方捨棄MG-34通用機槍,而引進MG-08式仿馬克沁重機槍的一個重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平視野 的精彩文章:

現代驅逐艦都是一隻巨大的「薄皮餃子」

TAG:國平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