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體內有瘀血,應該如何調理?黃元御開出的這個奇妙的方子有良效

體內有瘀血,應該如何調理?黃元御開出的這個奇妙的方子有良效

一般提到瘀血,我們通常會聯想到清代名醫王清任的傳世名方血府逐瘀湯。那麼,瘀血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來說,導致瘀血的原因大致分為五個方面:一是外傷、跌打導致的體內出血,離開經脈的血液沒有及時排出或消散,淤積在體內;二是氣滯不通導致的血行不暢,從而導致血脈瘀滯;三是寒熱影響血液運行所致,這其中又分為血寒和血熱兩部分,血寒會導致血脈凝滯;而血熱會導致血行壅聚甚至血受煎熬,血液濃縮黏滯,導致脈道淤塞;四是濕熱、痰濁、砂石等病理產物壓迫、阻塞經脈,導致血液運行受阻,從而引發瘀滯;五是氣虛、陽虛導致的運血沒有力氣,從而引發血液運行遲緩,最終形成瘀血。

那麼,瘀血證一般會有什麼臨床表現呢?一般來說,都會有疼痛、腫塊、出血、瘀血等4大典型證候。瘀血的疼痛,大多呈現為刺痛、痛處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間疼痛更甚;腫塊一般如果在體表的話,會表現出包塊色青紫,如果腫塊在腹內的話,觸及它的時候,會感覺質地堅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的情況一般是出血反覆不止,出血的顏色紫暗或夾有血塊,或者是大便色黑如柏油狀,在女性的話,可能會有血崩、漏血。瘀血除了有四個典型癥狀,還有它獨特的色脈特徵,從面色上看,會呈現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膚甲錯,或腹露青筋,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舌診方面大多為舌頭有紫色斑點、舌下絡脈曲張,脈象上多表現為細澀或結、代脈,甚至無脈。

那麼,對於瘀血證,黃元御又是如何認為的呢?黃氏認為,瘀血主要的形成是肝血的升降出現了問題導致的,並指出,肝血「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也就是說肝血虛或者肝氣下陷,就會導致瘀血。當然,溯根究源,肝血虛弱或下陷的主要源頭在於「坎陽虛虧」,坎陽虛虧會導致「不能生髮乙木」,乙木得不到生髮,就會出現「溫氣衰損」,這樣就會導致「木陷而血瘀」。對於瘀血證的主要癥狀,黃氏認為,「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肌膚枯槁,目眥青黑」。從另一個角度,除了肝血虛弱或下陷,還有肝血不升的問題,肝血下陷的問題本源在於「 坎陽虛虧」,那麼肝血不升呢?源頭又是什麼?黃氏認為,根源在於脾,「脾土滯陷,生氣遏抑」,導致「肝無上達之路」,於是出現血瘀。

肝脾之所以不能上升,主要原因還是陽氣式微而陰氣旺盛,這樣就會多出現下寒的表現,此時溫暖之氣被抑制,火熱的源頭被淪陷,往往也會變化為熱。然而變化為熱的物質在肝,脾與腎兩個臟腑全是濕氣與寒氣,所以在治療時不要專門使用清潤之葯。至於溫暖之氣頹廢衰敗,不出現下熱表現的,常常也會佔到百分之六七十,不可一概而論。綜合來說,瘀血證的治療原則是,「其下宜溫,而上宜清」,因為「溫則木生,清則火長」。

假如這個時候肝木抑鬱而變化為熱,在治療原則上就不採用溫法,而是採用清法,但脾與腎兩個臟腑的用藥原則,則依然是溫燥。如果考究脾陷的緣由,大多是因為土濕,而土濕的緣由,基本上是水寒,如果腎寒而脾濕,就會導致「中氣不運」,「太陰不升」,這個病理機制基本上就是「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這種情況可不要誤以為是陰虛的表現,而誤用「滋濕生寒」的葯,否則會「夭枉人命,百不一救」。

針對瘀血證,黃元御創製了破瘀湯,全方由「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丹參三錢,桃仁三錢(炮,去皮尖),乾薑三錢,首烏三錢(蒸)」八味葯組成,具體煎服方法是煎大半杯,溫服。這個方子其實是黃芽湯去人蔘,加上桂枝、丹皮、丹參、桃仁、首烏組成的;也可以說是達郁湯去鱉甲、砂仁,加丹皮、丹參、桃仁、首烏組成的。這個方子的組成,主要原理在於桂枝疏肝解郁;乾薑溫脾腎之陽氣;丹皮上清乙木之火;茯苓、甘草瀉濕培土;丹參、桃仁活血化瘀;何首烏潤風降燥。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一個榴槤3隻雞」,真是這樣?醫生:榴槤雖好,這幾類人要少吃
《四聖心源》秘傳的一張調理氣滯的方子,它的這些奧秘你知道嗎?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