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獨一無二的移交方式!掃雷兵為何要「手拉手」走雷場?
地雷是世界上最廉價的防禦性武器,因地雷導致的雷患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至今猶存。如何排雷也成為世界性的難題。非洲國家辛巴威曾經有一個排雷探索,頗有意思。
辛巴威(1980年建國前叫羅得西亞),是英國在非洲南部的殖民地之一。1980年辛巴威獨立後,發生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即羅得西亞布希戰爭。這場戰爭最可怕的事之一,是交戰雙方在辛巴威各地道路上埋設了無數地雷,造成物資供應和商貿線幾近癱瘓。
靠人工作業一個接一個搜排地雷太危險,而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他們急需研發排雷設備。在各方努力下,他們發明了「一級方程式地雷探測車」,設計製造者是一名優秀的汽車工程師。這種探測車從外觀上看,很像一輛汽車,只是配備了大型的「一級方程式賽車輪胎」。
這輛車的主體,是用普通汽車的零部件組成的,類似於帶高架駕駛室的小型推土機。駕駛艙主要由裝甲構成,旨在保護操作員免受地雷爆炸傷害或輕武器射擊。駕駛室的底部,有一個V形加強型底座,可以將爆炸物從排雷車下部推開。它的感測器類似於矩形機翼,垂直於駕駛室下方,和地面很接近。它的設計原理很簡單:讓車輛儘可能輕,這樣就可以翻出和探測到埋在土裡的地雷。
排雷車通常在車隊前方帶路,最快可以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行駛。部隊行進時,排雷車在步兵前方移除或引爆地雷,確保後續車隊能安全行進。
1976年至1980年期間,辛巴威共建造了68輛探雷車,其中12輛在引爆地雷或遭敵人伏擊時受損。一次遇襲,火箭彈穿過探雷車的擋風玻璃,操作員陣亡。雖然戰損比例較大,但總的來說,這種探測器取得很大成功。辛巴威運用這種探雷車,探測和清理了約550枚地雷,沒有發生意外爆炸,比人工排雷安全得多。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輪式排雷車只適應用於平地、道路條件下的排雷,在人都很難行走的陡峭山地,根本無法使用排雷車、排雷機器人。在國際維和排雷作業中,包括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內的工兵部隊,也只能採取人工搜排方式排雷。
在長達10年老山作戰中,中越邊境布設了各種地雷達百萬餘枚,形成161片雷區,分布在277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地雷種類達20多種。由於多年作戰,多批部隊輪戰,反覆埋雷,雷場資料不全,部隊作戰、換防遺留的彈藥數不清,越軍在我境內埋雷情況和潰逃遺棄的各種爆炸物又難以掌握。加之山嶽叢林地植被茂密,雨多霧大,洪水沖刷塌方等造成地雷移位,雷場變形,有的地雷被埋在2米多深的泥土中,形成了地雷與炮彈、手榴彈、子彈、引信等爆炸物交織在一起的寬正面、淺縱深、高密度的混亂雷區。
上世紀90年代初,老山作戰任務解除後,我國啟動了中越邊境掃雷行動。第一次掃雷於1992年至1994年,重點是掃除河口、天保等口岸的雷區。雷患排除後,河口、天保口岸分別於1993年4月13日、6月20日開通,因戰爭而關閉17年之久的國門重新開放。第二次掃雷行動是在1997年至1999年,掃雷重點是駐兵點、群眾生產生活用地。
第三次掃雷於2015年啟動,2018年11月16日結束。相較於第一、第二次掃雷,這次掃除的雷區是作戰時期的戰役戰術要點,雙方曾反覆爭奪和炮擊,交織埋設地雷,戰時還遺留了大量未爆彈藥,危爆品種類多、密度大,有的還處於戰鬥狀態,性能也極不穩定,加上雷區形成至今已有30多年,地雷和危爆品與植物根系融為一體,要排除得拿出「繡花般的功夫」,難度極大,是啃硬骨頭和最後攻堅戰。
英雄的雲南掃雷大隊官兵抱著「雷患必除」的信念,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掃雷戰鬥。至2018年11月16日移交最後一塊雷場,他們徹底排除雷區76塊,共排除爆炸物19.62萬枚。其中湧現的掃雷英雄杜富國,在老山雷場掃雷時對戰友喊「你退後,讓我來」,爆炸發生時為保護戰友,失去了雙手雙眼,他為邊境掃除雷患、為戰友血染雷場的英雄壯舉感動國人。
【這是我軍排雷兵獨創的「手拉手」移交雷場方式,旨在用這一方式告訴鄉親們:我們排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你們放心在這裡耕種吧】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