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這座小城雖然其名不彰,卻是隋唐等六大王朝的策源地

文史宴:這座小城雖然其名不彰,卻是隋唐等六大王朝的策源地

文/閆樹智

朔州市,成立於1989年元月,下轄2區、3縣,1市(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市)。位於山西西北部,桑乾河上游,北鄰內蒙古呼和浩特僅外長城一牆之隔,南扼雁門關隘,地貌輪廓總體上是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勢較高,中間是桑乾河域沖積平原,相對較低,處於內外長城之間。

朔州區劃

朔州地勢非常險要,遙控長城,外連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關而左雁門,南峙寧武,居三關之中。襟山帶水,四塞為固,古墩野戍,迴環盤護,固西北一大扼塞。正如顧祖禹(明末清初人)《讀史方輿紀要》所謂:「西距洪河,北臨廣漠,壯雁門之藩衛,為雲中之唇齒,屹然北峙,全晉之巨防也。」

北狄淵藪與魏絳和戎

1

朔州歷史悠久。早在28000年前,黑駝山下獵馬人,便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朔地各縣區都發現有多處人類文化遺址,著名的有懷仁鵝毛口和應縣邊耀文化遺址。

進入文明時代後,朔州境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地區。傳說中的夏王朝,其統治的中心區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朔境地處夏朝北部,當時這裡活動的北方民族稱葷粥或薰鬻,過著畜牧生活。

商王朝統治的範圍更為遼闊,它的四周有許多方國部落,有的方國附屬於商朝,有的方國常與商朝發生戰爭。當時朔境的方國,主要是土方。自從商王武丁出兵討伐土方後,土方之名再無出現過。

商朝後期,在朔境活動的主要是燕京戎。燕京戎非常強大,商王難以制服。商王文丁後來賜燕京戎以國姓子姓,代表商王朝鎮守北方。現今右玉縣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銅簋,很可能即是那時隨賜之物。

朔州在山西的位置

《穆天子傳》的傳說中,西周的周穆王在征服西北部游牧民族後,威風凜凜地率隊西巡,從鎬京(今陝西西安)出發,東渡黃河,北上過雁門、經朔境出殺虎口,沿黃河北岸的河套地區西行。沿途所經地區的部族,饋贈大量食品和土特產,穆天子也回贈中原名產。此說雖未必真實,但應該說部分反映了周人與邊境民族的交流。

春秋晉悼公時,任用魏絳為軍佐,魏絳針對北方戎狄對晉的不斷干擾,建議一改之前的興兵討伐,實施分化瓦解和安撫的「和戎」政策。

悼公四年(前569),魏絳與戎狄結盟,使諸戎狄成為晉國的羽翼。後來,晉悼公重賞魏絳,說:「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魏絳和戎由此名垂青史,備受後世推崇,他所交好的諸戎主要分布在今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

和戎的結果,一方面促進了「悼公復霸」的霸業,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趙國的精兵產地

2

春秋末期,晉國出現了公室卑弱、卿大夫強的局面,晉卿趙鞅(簡子)即位後,為了與其他卿大夫角逐中立於不敗之地,採取了許多強有力的措施。

首先,將女兒遠嫁晉國北部的代(以今河北蔚縣代王城為中心,包括今朔州東部地區)王,為後來開拓北部疆域做準備。「代」是北方戎族的一支,分布於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邊境的代地,是被晉國攻滅的赤狄余部與當地北戎部族組成的,自號「代戎」,或稱「代國」。

晉出公十七年(前458),趙簡子病逝,其子趙毋恤繼位,即趙襄子。即位後的襄子還未脫去孝服,就追不及待地北登夏屋山(今代縣東北50里草垛山,在朔州山陰縣境),宴請代王。宴會上,趙襄子讓廚師以銅勺擊殺代王及隨從,接著興兵平定代地。

代王妻子即趙簡子之女,趙襄子的姐姐,得知此事,泣而呼天,說:「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就摩笄自殺。代地人可憐她,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

趙王位數傳至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實施了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變革,從而增強趙國軍事實力。《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20里)下,至高闕(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為塞。而置雲中(治今內蒙古括克托東北)、雁門(治善無,今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代郡(治代,今河北蔚縣)。

趙武靈王像

雁門郡原來主要為樓煩民族活動的地區,今朔州地區大部分屬於雁門郡。至此,朔州大地全部歸趙。而雁門郡的設置,為朔州地區歷代行政建置之始,標誌著朔州地區從此正式納入中原版圖。

戰國時期,「匈奴」首次出現在史書之中,他們常常擾掠秦、趙、燕三國邊境,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抗拒之。趙國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選派良將李牧鎮守北方邊境。李牧上任後,常居代、雁門二郡(包括今全部朔州地區)之地。曾一戰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並乘勝滅掉襜襤(古部族名),擊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遠遁漠北。李牧鎮守雁門期間,懾於其威名,匈奴始終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趙國統治期間,朔州地區一直是趙國的精兵產地。

馬邑之謀與漢匈戰爭

3

秦時,朔州地屬雁門郡和代郡。雁門郡治善無(今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在今朔州地區轄善無(郡縣同治)、馬邑(今朔州老城)、樓煩(今朔城區南梵王寺村)三縣,另轄平城(今山西大同東)、武周(今山西左雲)。代郡治代(今河北蔚縣),在今朔州地區只轄班氏(今懷仁東馬辛庄鄉附近,古稱去留城)一縣。

西漢時,朔州地區仍屬雁門郡和代郡。雁門郡仍治善無,轄14縣,在今朔境轄善無、沃陽(今右玉縣北)、中陵(今右玉威遠西南8里)、馬邑(今朔州老城)、陰館(今朔城區東南夏關城村東)、樓煩(今朔城區梵王寺村)、劇陽(今懷仁日中城)、汪陶(今山陰縣故驛村北)、繁畤(今應縣東8里)、埒縣(在今朔州境,具體地址未確定)等10縣。代郡治代,在今朔州地區仍只轄班氏一縣。

漢朝初建,漢高祖劉邦以太原郡、雁門郡31縣為韓王信封地(韓國),為抵禦匈奴入侵時指揮方便,韓王信將都城設在了馬邑(今朔州老城)。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再次入寇,並兵圍韓都馬邑,韓王信一面向朝廷求援,一面又派使者與匈奴和解。劉邦懷疑韓王信有二心,於是下詔譴責,韓王信大為驚恐,害怕遭到劉邦的誅殺,乾脆叛降了匈奴。匈奴人以韓王信為前驅,越過雁門關,進佔晉陽(今山西太原),山西大半為匈奴所有。

高祖七年(前200),劉邦以大軍入山西擊匈奴。正逢冬天大寒下雪,士卒中凍掉手指的十有二三,匈奴單于冒頓便佯裝敗逃引誘漢軍。冒頓匿其精兵,暴露他的老弱殘兵於桑乾河(永定河源頭,發源於朔城區南之管岑山)沿線平川上,漢軍數次派人偵探,都說匈奴不堪一擊。劉邦率先鋒輕率的到達平城(今山西大同東),步兵還沒有全部到達,就被冒頓率精兵包圍七日,使漢軍內外不得相救,後來劉邦勉強突圍,漢軍大軍也將趕到,冒頓才撤兵而去。

但北境並未安寧。高祖十年(前197),趙相國陳稀反代地(包括今朔州境)。次年,太尉周勃兵臨馬邑,久攻不下,強攻而破城後,進行屠城,殘殺了許多軍民。

雁門郡以北為匈奴地界,而匈奴當時很強盛,常南下搶掠。景帝時期,派遣郅都為雁門郡太守,令匈奴不敢犯邊。但這是漢匈大戰之前最後的寧靜了。

元光二年(前133)六月,漢武帝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員)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車騎、材官三十餘萬藏匿於馬邑旁邊的山谷中,暗地裡派馬邑地方豪傑聶壹(張遼之先祖)為間諜,引誘匈奴入伏。

聶壹對單于說:「我能殺掉馬邑的縣令、縣丞,並以城降,財物唾手可得。」說服單于後。聶壹殺掉幾個犯了死罪的囚犯,把頭懸於馬邑城下,派人告訴單于:守備馬邑的官員都已被殺死,請單于趕快過來!於是單于率軍十萬入武周塞。

離馬邑城還有百餘里的時候,匈奴人見牛羊遍野而無人放牧,感覺奇怪。正好附近有一個放哨的堡壘,攻下以後經審問得知附近有埋伏。單于大驚,趕緊引兵返還。消息傳來,漢軍馬上追趕,已追不上,於是罷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邑之謀」。

馬邑之謀,匈奴差點上當

自此之後,匈奴拒絕和親,屢屢入侵漢邊。於是揭開了衛青、霍去病三次大破匈奴的帷幕,匈奴被迫遠遁漠北,西漢打開了通往西域的要道。

漢宣帝時,匈奴分裂,五個單于相互攻殺,其中呼韓邪單于為了得到漢朝的援助,曾面見宣帝。漢元帝即位,呼韓邪單于又來朝見元帝。請求「和親」,做漢朝女婿,助漢朝守衛北方邊疆。宮女王嬙(昭君)自願前往,元帝應允。

竟寧元年(前33)二月,王昭君身穿戎服,騎著駿馬,攜帶琵琶,在迎送車隊的簇擁下,負著「和親」重任,離長安,東出潼關,北渡黃河,翻越雁門,經朔州地區出殺虎口抵達匈奴。相傳今右玉縣蹄窟嶺,尚有王昭君出塞時的馬蹄印痕。

今朔城區東南有村名青鍾,原名青冢村,有說法是王昭君的葬地。與呼和浩特附近那個孰真孰假,眾說紛紜。

拓跋氏曇花一現

4

秦漢魏晉之世,中原漢族政權以幽、並、涼為「三邊」。三邊之中,以幽州居東,涼州居西,而并州居中。雁門郡地當并州北部,它不僅是并州北部邊塞門戶,也是三邊中樞要塞,歷為匈奴、鮮卑少數民族與漢族政權爭奪的焦點。

戰國秦漢之世,雁門郡治初設於今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東漢時期,匈奴、鮮卑不斷南逼,雁門郡治南徙於今朔城區夏關城村;到了三國魏黃初二年(221),雁門郡不斷受到鮮卑族的攻擊,郡治被迫徙居句注塞(今代縣北雁門山)之南廣武城(今代縣西南古城村)。雁門山成為曹魏與鮮卑、烏桓對壘的軍門。

處在三國鼎峙,虎踞龍盤,戰火蔓延的時代,處在外族強橫、侵掠不已的邊防要塞,而能夠守土禦敵,保境安民,政績可稱著者有并州刺史田豫,他是三國魏第一治邊功臣,再一位就是雁門郡太守牽招。

終三國之世,由於并州刺史與雁門太守官得其人,因而南匈奴臣服於魏。烏桓鮮卑雖不時反叛,均迅速破敗,未成大患。

西晉末年,匈奴劉淵佔據并州,為了得到鮮卑拓跋猗盧的援助,并州刺史劉琨將陘北的馬邑(今朔州老城)、樓煩(今朔城區梵王寺村)、陰館(今朔城區夏關城村)、繁畤(今朔州市應縣東8里)、崞(今山西渾源西)五縣人民遷至陘南(今雁門關以南),另外設置城邑,雁門關以北之地送與猗盧。猗盧入據馬邑等地後,又遷徙10萬戶來填充這一地區。

拓跋猗盧是劉琨的後盾

拓跋猗盧得到陘北之地後,西晉已是風雨飄搖,拓跋氏卻空前強大,威震北方。於是冬夏往來於北都盛樂和南都平城之間,並於建興元年(313)修南都故平城,更於?水(桑乾河)之陽黃瓜堆(在今山陰縣北,亦名黃花嶺、黃瓜阜,即古黃花山也,戰國趙武靈王十九年,登黃花之山,即此)築新平城,使長子拓跋六脩鎮之,統帥南部。

在中原混亂,拓跋猗盧稱雄今山西北部時,匈奴劉淵、劉聰也以并州為基地向北進攻,但劉琨常引拓跋猗盧將他們擊敗。建興三年(315),晉愍帝詔進猗盧爵為代王,許置官屬,除代郡之外,又增封常山(今河北唐縣西北)一郡,拓跋由此稱代國。朔境全歸代國。

正當新平城建起,拓跋猗盧威震北方時,始料未及之內亂髮生了,猗盧被其子六修殺掉,拓跋部也很快衰落了。東晉咸和二年(327),後趙石虎率5000騎擊代王拓跋紇那於句注陘北(今朔州境),拓跋部兵敗,朔州地區基本上全歸後趙所有。

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朔州地區又先後被前燕、什翼健代國、前秦、後燕等4個政權相繼佔領。作為北部邊鎮,持續發揮著重要的軍事作用。

周齊隋唐的策源地

5

北魏天興元年(398)七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大同),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其時,在平城所設之州稱司州,由司隸校尉管轄統轄京城周圍郡縣,前後共領7郡14縣。其京畿範圍東至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及善無(今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南至陰館(今朔城區夏關城),北盡參合(今內蒙古豐鎮興和間)。

平城既是都城,又設司州、平城縣,有三級行政機構。今朔州地區屬京畿(都城郊區),為北魏王朝的腹心之地。在此之前,畿內之地,荒無人煙,地廣人稀。拓跋珪稱帝時期,遷入畿內地人口約156萬左右。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將卒(多為拓跋部貴族及其成員或中原強宗子弟)因待遇及升遷驟降,不如洛陽鮮卑貴族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

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居住在爾朱川之梁郡城(爾朱川即秀榮川,秀榮川之北部,即北秀容或梁郡城,梁郡城在今朔城區北20里,清朝時遺址尚存)爾朱榮實力最盛。

與此同時,在六鎮起義的影響下,山胡劉蠡升(朔州市朔城區人,北魏末年山胡領袖)於孝昌元年(525)十二月,聚眾起義,以雲陽谷(今朔州市右玉縣城東北35里)為主要據點,自稱天子,年號神嘉,封三個兒子為南海王、北海王、西海王,下屬群僚400餘人,以20餘萬眾攻略四周,且掠奪汾(今山西隰縣、汾陽一帶)、晉(今山西臨汾一帶)一帶,北魏年年不得安寧,時間長達11年,時人稱為「胡荒」。

孝昌(525-527)年間,通過鎮壓六鎮起義,今山西大部分地區統歸爾朱榮管轄,其北捍馬邑(今朔州老城),東守井陘(今山西平定縣陽關),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首府,形成北秀容軍事集團。至武泰元年(528)爾朱榮兵出晉陽,南向洛陽之前,北秀容軍事集團已經是威震中原,強大無比。

此時,北秀容軍事集團中,除了以爾朱榮為首的諸爾朱,如爾朱羽生、爾朱仲遠、爾朱世隆、爾朱世承、爾朱天光、爾朱度律、爾朱兆、爾朱彥伯、爾朱世弼等以外,還有代郡桑乾(今朔城區西影寺村東)人朱瑞、神武尖山人侯深(或稱侯淵)、北秀容(今朔城區)人乙速孤佛保、善無(今右玉縣右衛鎮)人厙狄乾等朔州籍人氏,他們都是能征善戰之勇將,有的還在朝中擔任重要的職位。

特別是如下幾人投奔爾朱榮後,更使北秀容軍事集團如虎添翼。

首先是敕勒部人斛律金(民歌《敕勒歌》首唱者,其子斛律光亦是北齊名將)、斛律平弟兄兩個,善騎射,有武勇,尤其是斛律金,懂軍事,行軍布陣多用匈奴法,望塵知騎多少,嗅地知軍遠近。接著是在孝昌二年(526),勃海蓨(今河北景縣)人高歡(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北齊神武帝)、與善無(今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人尉景以及段榮、蔡儁等眾豪傑的來投。同年,朔州(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人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岳(西魏奠基者,關隴集團第一代首領)兄弟三人先後投奔爾朱榮。賀拔兄弟皆驍勇善騎射,驍勇過人。

在這些豪傑的部曲中,還有日後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史稱周文帝的宇文泰(賀拔岳屬下),為禍東魏、南梁的宇宙大將軍侯景(高歡屬下)等眾多名將。

由此看來,北秀容軍事集團,是以爾朱榮為首,以諸爾朱氏族為核心,以今朔州地區的人物為骨幹,並吸收了孔武有力的北方豪傑,成為稱霸北朝的軍事集團,也是隋唐關隴集團的前身。

山西靜樂天柱山

因北魏天柱大將軍爾朱榮封號而得名

迨至北齊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高洋發民夫180萬修築長城,同時復置六鎮起義時所廢的朔州,並把原朔州治所由內蒙古和林格爾遷到馬邑(朔州老城)南部之新城(今朔城區梵王寺村),正式以今朔州之地始置朔州,為區別西魏僑置朔州(今山西介休,時稱南朔州),稱北朔州。

天保八年(557),又將北朔州治所由新城遷到馬邑。從此,馬邑城(秦馬邑城址,今朔州老城)為北朔州治所,馬邑始稱朔州。朔州成為北齊之重鎮,對抗北周的重要據點。

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在全國各地先後設置了十五個朔州。如此眾多的地方同稱「朔州」,在中外地名史上應屬罕有,實乃「朔」字有北方、正統等多種含義。至隋唐統一天下,治於秦漢馬邑故城(今朔州老城)的朔州才成為中國唯一的朔州。元朝政府曾在朝鮮新義州附近設置朔州,至今猶以朔州郡之名存在於鴨綠江左。

北周時期,升朔州為總管府,治今朔州老城,此時朔州總管府的轄地囊括了現今整個山西北部,甚至包括內蒙古部分地區。朔州的區劃從此基本確定, 在隋唐五代依然上演了不少好戲,宋元以後則歸於沉寂。不過,催生了關隴集團的朔州是不可以輕視的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這裡是太湖的女兒,名氣雖不及蘇杭,卻是江南的典型代表
文史宴:關羽並未「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單純因為實力弱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