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細菌核糖體如何修復蛋白質錯誤合成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最近,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Claudio Joazeiro博士實驗室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細菌蛋白質合成的新機制。這些發現不僅為抗一些人類最危險的病原體(包括李斯特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的毒力提供了新的方向,它們對我們理解生命本身如何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Joazeiro的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機制與之前在植物,動物和真菌細胞中發現的機制沒有太大區別。「我們知道,細胞製造蛋白質的過程偶爾因錯誤而停止,其中一個問題是部分形成的蛋白質的積累可能是有毒的。所以在我們的實驗室中,我們問的是細胞如何感知這一點,以及它們如何拆解這些蛋白質並回收氨基酸的?」
在人類和其他真核細胞中,當核糖體因錯誤合成而阻塞時,會產生一系列的應答機制。通過招募一種名為Rqc2的蛋白質,也稱為NEMF,放大並募集另一種蛋白質 - 泛素連接酶Ltn1完成這一過程。 Joazeiro實驗室以前發現Ltn1能夠標記核糖體上的截短蛋白片段,然後通過蛋白酶進行處理。
Joazeiro強調了這一回收過程的重要性,他在2009年發現,Ltn1突變可導致小鼠神經細胞死亡,導致ALS癥狀的產生。根據Cell雜誌的發現,細菌具有更直接的系統來解決停止的核糖體及其蛋白質片段。研究者們發現:細菌枯草芽孢桿菌,Joazeiro團隊發現Rqc2本身標誌著蛋白質片段的標誌 ,招募蛋白酶來切斷壞片段。
資訊出處: Bacteria"s protein quality control agent offers insight into origins of life
原始出處:Alanine Tails Signal Proteolysis in Bacterial 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5.002
※J Physiol:母體微生物介導飲食引起的損害
※Nature:史上最大測序研究表明罕見的DNA改變與2型糖尿病有關
TAG: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