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慮時代,我們為什麼不能和自己好好相處?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我們比從前更焦慮了。
根據美國 National Instiute of Mental Health 的一組數據顯示,在 1980 年,有 2%-4% 的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得過焦慮障礙,1994 年是 15%,而 2005 年是 28.8%。現代人實變得越來越焦慮,而且,這種癥狀似乎更加偏愛都市人。
無論是財富上的,還是知識上的,又或是莫名的,也不知道從哪裡就感染到的焦慮。
尤其網路通訊的發展,一打開手機電腦像海嘯一樣噴涌而來的新聞、直播、短視頻等訊息,一時間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無數種可能,於是,焦慮開始張牙舞爪。
焦慮什麼呢?無非是,好像所有人都過得特幸福,父慈子孝,夫貴妻美,有錢有閑生活美滋滋。
這個時代,最容易販賣的就是焦慮了。
看看人家年入百萬,三個月喜提XX車,自己還不趕快滾去賺錢?
看看人家一個小目標就是一個億,你連個目標都沒有!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看看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紀能文能武琴棋書畫八國語言樣樣精通,你家孩子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還玩泥巴!
今天下班後的時間沒有健身、沒有學習,不斷反思是不是自己墮落了,瞬間感覺錯過了八個億……
他們傳達著同一個主題內容——你是個失敗者,瞧瞧人家,瞧瞧你的生活多糟糕,還不趕緊行動起來!
實際上,焦慮,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可如果和父母爺爺奶奶他們這些前輩人的生活比起來,大多數人的生活不說是天堂般,也是吃喝不愁歌舞昇平。
那麼,我們為什麼越來越焦慮,我們在焦慮什麼?
有了錢以後,一切都會好嗎?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之所以會焦慮,就是因為沒錢。
所以,特別想在短期內通過一些渠道實現突然暴富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錦鯉信小呆能引來一眾網友大加羨慕的原因。
可是,有錢了,真的就可以不焦慮了嗎?
並不一定。否則,為什麼很多有錢人還是會過得不快樂?
首先,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財富方面的焦慮當然可以通過一定的金錢來緩解,但緩解的一般都是短期的焦慮,比如生病了急需治病的費用,上學了需要交學費,結婚了要買房子等等。
人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長久來看,真正能讓一個人在財富方面不焦慮的辦法,是擁有可以持續賺錢的技能,而不是突然的暴富。
你擁有可以賺錢的能力,就不會對沒錢這件事太過焦慮。
只是現在有太多人,懷揣著一顆致敬網上一夜暴富的成功人士的心,用夢想虛度每一天,不耐煩勤勤懇懇花時間去打磨值得傍身的技能。
其次,單純地有錢,並不能讓你的一切都變好。
如果一個人總是通過有錢購物來滿足自己物質的慾望,這個人可能活得確實是太單一了,只是說不知道為什麼而存在,他沒有閱讀的快樂,也沒有旅行的快樂,這個缺失了之後他就需要購買大量物質的東西滿足自己。
換言之,如果你的精神和內心是空虛的,有再多的錢,你仍然會焦慮。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向外看的人是夢中人,向內看的人是清醒者。」
財富的焦慮只是人生諸多問題的一部分,真正懂得關照內心,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寧。
每天聽一本書、看幾篇文章,就是在學習嗎?
除了財富焦慮之外,近幾年感受非常明顯的就是知識方面的焦慮。
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碎片化閱讀前所未有地侵入到普通人的生活當中。
但那些零零散散的資訊信息,幾天帶你讀完一本書的課程,真的是讓你在學習和成長嗎?
我們今天接觸了大量的信息之後,每一個學問大家在門口都瞄了一眼,覺得挺有趣的,這個人講心理學,這個講哲學,這個講文學,我都在門口瞄了一眼,也就是我們都接觸了一下,但是你都不深入。
造成了什麼問題呢?每一個知識我們好像都懂,但只是一點皮毛,可這點皮毛讓我們發現自己很無知。之前的人真的無知,可是他不知道他無知,他可以安然度日。我們現在人的問題是,我已經開始了解了,接受信息也多了,發現了自己無知性,這個時候,對知識的博大精深和對自己的無知的恐慌,帶來焦慮。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你沒有知識結構,接觸到很多零碎知識時,永遠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
一旦你有了自己的體系和結構,當我們進行碎片化閱讀時,所有新吸納的知識都可以歸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你能分辨出哪些對你來說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也就是說,始終有一個路標可以指引到你。
這樣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那種看了很多東西,又不知道自己學了啥的迷茫和焦慮。
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為什麼我卻覺得很孤獨?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體會,微信好友幾百幾千,但真正遇上事兒,想找人聊聊天時,卻屈指可數。
互聯網帶來了溝通的便捷,卻在某一方面也增加了感情培養的壁壘。
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寧可打電話不見面,寧可發語音不打電話,寧可打字不想發語音。
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越來越抗拒真人之間的交流和相處,越來越多人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可我們面對的終究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呀,長此以往,造成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我們缺乏了情感真正的慰藉,會孤獨,會無所適從。
所以,這種溝通的便捷性所帶來的人際關係的缺失,也會讓人焦慮。
再多安慰的文字,不如一個溫暖的擁抱;再多語音電話也比不上面對面地吃吃飯、聊聊天。
所以,如果想要緩解人際關係方面的焦慮,就一定要學會投入到真實的交流和相處當中,也就是開始使用我們人類共情的能力,面對面地做一個人與人的溝通,這種真實的交流才會帶給人真切的情感慰藉。
人生很多問題,都是心靈的問題
人部分人生的焦慮還是來自於心靈方面的。
所謂缺錢、缺愛,都只是焦慮的外化,說到底,是因為我們和自己的內心沒辦法好好相處了。
白岩松曾在書里寫道,「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可我們的肉體走得太快,靈魂卻遠遠被落在了後面。
以致於還來不及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就被一股腦兒推上了追逐焦慮的大潮中。
周國平老師說過,「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這些東西,他才會平靜,從容。」
所以,比逼迫自己跟上時代更重要的,或許是找到自己真正內心想要的生活,順從自己的內心吧。
別人想要有許多許多錢,但你未必就真的需要;別人想要去環遊世界,你也未必真的就喜歡到處奔波;別人家的小孩兒上了那麼多培訓班,你應該做的,也許只是問問自己的孩子,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也問問你自己,你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別人想要的,別人有的,別人說你應該有的,你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從今天起,不如學會,好好和自己的內心相處吧?
TAG:深科失眠抑鬱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