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蒼雪大師的三首禪詩,禪意悠遠,不愧為明代第一詩僧

蒼雪大師的三首禪詩,禪意悠遠,不愧為明代第一詩僧

佛教自從在唐代興盛以來,得到了當時很多文人墨客的響應,由於一些落魄的士大夫們歷經宦海沉浮,內心彷徨,迷失了方向,而禪宗的主旨恰好迎合了他們歸隱的思想,於是詩人們便在作品中有意地表現出這種禪意。而一些高僧因為經常與詩人們交流,久而久之,彼此相互影響,就出現了文學上獨特的禪詩作品。

蒼雪大師就是一位很出色的詩僧,他自幼聰穎,童年即隨父在昆明妙湛寺削髮為僧。19歲後出門遠遊,遍參名山大寺。大師晚年住持蘇州中峰山,講演法藏、著作不輟,不僅國學功底深厚,而且擅詩善畫,尤工於詩,與陳繼儒、錢謙益、吳偉業、朱彝尊等交往深厚,明末清初詩壇領袖王土禎推舉其為明代第一詩僧。下面精選蒼雪大師的三首禪詩,品讀其中的悠遠禪意。

1、題畫

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輸贏下不完。

明末崇禎年間曾經一幅畫,畫面上巍然聳立著一棵松樹,松樹下的巨石上擺著一個棋盤,上面散落著稀疏的幾顆棋子。蒼雪大師覺得這幅畫意境深遠,若有所指,他就即興題了這首詩,不僅詩意揮灑,而且表達了詩人的超然心境。這首七絕詩化用了韋應物的「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寫意豐富,禪意深厚。

「松下無人一局殘」,首句在靜態的畫面里注入了跳躍的音符,突顯出環境的幽靜,又展現出曾經廝殺的激烈場面。「松子落棋盤」雖然瞬間打破了寧靜,但轉眼間又是萬籟俱寂。詩人通過動靜的轉換,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最後一句講述了高深莫測的禪理,輸贏下不完,人生之路也走不盡,世事變幻如煙雲雨霧,你我皆是天地間的匆匆過客。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者唯有菩提,來無影,去無蹤,卻可留在心中。

2、幾回

幾回立雪與技雲,費盡勤勞學懶人。

曳斷鼻繩猶不起,水煙深處一閑身。

禪師用立雪和披雲來描寫自己以前悟道的經歷,「立雪」講的是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披雲是用了「芒鞋踏破嶺頭雲」之典。大師從小勤奮讀書、「費盡勤勞」,但後來卻越來越懶,甚至像一頭懶牛,人家用繩子牽著鼻子,也不願動彈。原來大師是告訴後人,舍勤勞而學懶人,目的是為了從向外求、轉而向內求,明心見性方是正道。大師達到了禪定狀態,就是把牛鼻繩拉斷,也不能使之動心。

尾句用一個「閑」字作結,意思是說,雜念太多,不會產生智慧;只有恬靜的心態,才會盛開智慧的蓮花。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就能達到祖師的要求。這首詩說理生動,以詩入禪,毫不枯燥,闡述了深刻的禪理,萬事萬物盡不入心,不執著,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

3、舉頭

舉頭天外看無雲,誰似人間吾輩人。

荊棘叢中行放腳,月明簾下暗藏身。

在一般人看來,天空遙不可及,更是令人捉摸不透。但大師認為,天可看作是佛心,雲則是物慾何煩惱。煩惱、物慾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只要萬里無雲,到處便都是青天。紅塵中人被貪嗔痴所絆,猶如行走於荊棘叢中,舉步維艱。「舉頭天外看無雲」,這一句看似平常,卻是大師經過深刻的反思,認真的實踐,才得到的真知灼見。

月如佛性、明月當空,塵世中的人們卻偏要躲在陰影之下,不見明月不見佛。所以詩人勸導人們,「荊棘叢中行放腳」,遇到艱難險阻時,人們不自覺地會放慢腳步,不見真佛也必然心中不定,其實佛就在心中,禪意就是一花一草、一言一行,只要心中有明月,就不怕烏雲遮住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八首劉禹錫酬答白居易的詩作,兩心相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
兩位好友一起赴宴,酒醒後各自創作了一首詩,高下立判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