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
前言簡介
Frontier profile
書法學習當中,書法臨摹可謂是必經之途!科學的臨摹方法是由語言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相結合,把無意識記憶轉化成有意識記憶,最後形成永久性記憶的過程。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
薛稷 臨摹蘭亭序
中國千年書法有關臨摹的理論精髓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台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鉅《學字》
顏真卿 裴將軍詩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懷素 自敘帖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巘《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於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於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於我,斯為大成。《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巘《學書論》
柳公權 蒙詔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梁巘《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瓘《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朴。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於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李建中 土母帖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執著成見,凝滯於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於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巘《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巘《學書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蔡襄 澄心堂帖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台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鉅《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複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槱《負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巘《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於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於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於我,斯為大成。《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巘《學書論》
蘇軾大字楷書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梁巘《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瓘《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朴。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於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執著成見,凝滯於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於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巘《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巘《學書論》
蔡京 尺牘宮使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作品徵集,免費推廣
國畫家藝術媒體矩陣(今日頭條、騰訊、網易、搜狐、新浪、大魚、百家號、一點新聞等),面向全國藝術家徵集優秀作品、展覽展訊、評論、資訊等信息
※散文《路》——吳冠中:憑鞋底走出自己的路來!
※他的畫,除了生活的濡染,便是傳統文人畫的影響!
TAG:中國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