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孔泰初大師傳奇,嶺南盆景創始人
▲孔泰初大師代表作《春復春》(雀梅)。1964年1月30日,周恩來總理應邀對衣索比亞進行友好訪問,將這件作品作為國禮送給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
撰文丨劉少紅
提起一代宗師孔泰初先生,可能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嶺南盆景,只因他老人家是世所公認的當代嶺南盆景創始人之一,大開一代之風氣。然而,在如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中國盆景界,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孔泰初開創的師法自然的盆景創作理念,其實早已潛移默化地融入當今每一個中國盆景人的骨子裡去了。大師對中國盆景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執剪創作中的孔泰初大師
師法自然,高於自然
孔泰初(1903—1985),字少岳,廣東廣州人。他出身商賈世家,是廣州西關槳欄路生茂泰茶莊祖業的繼承人。他自幼喜愛書畫,對中國書法和畫理頗有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他開始致力於盆景藝術的研究與創作。
▲孔泰初作品《斜月簾櫳》(九里香)
當時,整個中國的盆景審美觀幾乎還是完全受到傳統書畫審美的制約,其製作更趨於工藝化,如揚州的「雲片」,通州的「兩彎半」,蘇州的「六合三托一頂」,安徽的「游龍梅」,以及四川的「三彎九倒拐」等等,無不是為了突出樹樁經過製作後的「奇」與「怪」。其時之廣州,盆景愛好者剛剛丟掉案頭的盆栽,開始熱衷於製作象形盆景,尤其喜歡用自然象形的樁胚配以石灣公仔的頭,做成「樹身人頭」狀。
相信初執枝剪的孔泰初,定會受到「北方」諸派盆景製作方法的影響,但觀其日後之大成就,今人不難想像昔日大師一邊觀察,一邊學習,一邊思索的情狀。師從孔泰初二十餘載的嶺南盆景藝術家唐信曾有這樣的回憶,孔泰初在從事盆景創作之初,「也自然把書畫藝術愛好與盆景藝術的追求結合起來。他在家中天台種有百多盆盆景,有九里香、雀梅、榆樹、福建茶等。他是先用畫畫出理想中的樹型,貼在廳堂上,再對照畫中的樹型,剪裁盆里的樹樁」。
▲孔泰初作品《懸》(雀梅)
漸漸地,孔泰初不再滿足於這種簡單的「臨摹」,而開始研究怎樣利用從山野挖來的樹樁,變成一個既有畫意,又符合自然生長規律的「景」。一個偶然的機會,孔泰初從老年荔枝樹的樹形中得到啟示——他發現荔枝樹每年採摘後,都要進行修剪,這樣年復一年的修剪,使得枝條蟠虯曲折,軀幹嶙峋,盤根錯節,整體樹相顯得蒼勁古拙。於是,他便首創「截干蓄枝」法,以大自然生長的優美樹木為藍本,對樁胚進行創作,似把一棵千百年的大樹,用「縮龍成寸」的手法,移植於大不盈尺的盆缽之中。這一創造性的改革,使中國盆景的創作從追求工藝化轉到了追求師法自然的階段,進入了「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創作思路。
▲孔泰初作品《艱苦閱歷》(雀梅)
20世紀40年代初,在廣州市西瓜園的一次義賣展覽中,孔泰初以一盆大樹型的作品,吸引了眾人目光,並贏得全場讚譽。自此,「大樹縮影」的風格便在嶺南盆景界中盛行起來,而且還逐漸形成了一個為人所稱道的流派——「孔派」。
然而,孔泰初並不囿於既有成就,在探索盆景藝術真諦的過程中,不斷汲取各家之長,以使自己的風格更加完善。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飄逸瀟洒的「畫意樹」,將另一位同時代的嶺南盆景宗師素仁的「高聳型」納入自己的創作範疇。與此同時,仍堅持自己的「近樹造型」手法,注重枝法,結合國畫疏密聚散、有爭有讓的法則,讓這些「高聳型」的作品更加形神兼備。
▲大師指導後輩修剪盆景
構圖嚴謹,疏密有韻
孔泰初曾說過:「各人愛好不同,有人喜歡瀟洒輕盈,隨形賦意,我則讚賞雄渾剛勁,功深基穩,構圖嚴謹,疏密有韻。」這既是孔泰初創作盆景的指導思想,又是他對自己盆景風格的高度概括。
▲孔泰初作品《朝陽里》(九里香)
對於盆景素材的選用,孔泰初倡導不拘一格,廣開思路,認為只要根據樁胚的特點去刻意構思,即使是不理想的樁胚有時也能培育出優秀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化腐朽為神奇」;對於盆景創作,孔泰初強調「要因材料的實形隨形取景,將樹反覆轉動觀察,在腦海中憶出預期大體輪廓,結合配置,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構圖,然後按所定的理想構圖去進行修剪枝條、定植」,據其愛徒、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劉仲明生前回憶:「每當他得到一件盆景胚材時,總是首先根據胚材的形態,結合該樹種的植物生理特性,在圖紙上繪畫,根據畫理對胚材作取或舍,然後定格,再用宣紙畫成圖,作為日後作品的藍本,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詩情畫意」;對於枝條的剪截,孔泰初要求嚴格,一枝一爪都講究比例,精雕細琢,注重模仿自然樹木的形態,著意於形似;對於樹型的美感,孔泰初尤其注重「前不遮後、上不蓋下」的通透和整體的動感。
▲孔泰初作品《一夜春風千萬枝》(九里香)
嶺南盆景造型藝術的研究與創新,可以說是從孔泰初開始的。他擅長製作大樹型盆景,而且精於雙干型、木棉型、海底撈月型和高聳型盆景的創作。「大樹型」、「雙干型」、「木棉型」與「海底撈月型」都是由他所創造的,他認為「雙干型」容易表現神韻,它的主幹一大一小,或一直一斜、一高一矮,這一類適宜表現作者的感情;紅棉樹被人稱作英雄樹,因此「木棉型」就應該有衝天的氣概,要用對門枝、垂枝去塑造它的自然本色;「海底撈月型」是他從「懸崖型」發展出來的一個新型式,頗受盆景愛好者的歡迎,成為一時之風尚。
▲孔泰初大師是當代嶺南盆景事業的奠基人,廣州盆景協會及其前身「廣州盆景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為嶺南盆景事業培育了大量人才。
老驥伏櫪,桃李芳菲
孔泰初一生熱心於盆景事業,為嶺南盆景藝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唐信回憶:「在20世紀50年代,廣州市政府首次在市文化公園舉辦了盆景展覽。由於展館設備簡陋,孔老師還須從自家的生茂泰茶莊借出茶葉箱墊放展品。這次展覽使市領導認識了具有很高藝術水平的孔老師。一位市領導想在越秀山聽雨軒辦起盆景栽培基地,動員孔老師把他家中的盆景全部搬到那裡,全職做專心栽培盆景的園藝大師。孔老師欣然答應,無私獻出盆景,並從命上崗。」1964年,廣州市政府將盆景栽培基地由越秀山轉至流花湖畔,創辦「流花西苑」,並成立「廣州盆景之家」,推舉孔泰初擔任「家長」。70年代,退休後的孔泰初仍不忘為發展嶺南盆景出力,常迴流花西苑作技術指導,將自己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栽培經驗和修剪技藝傾囊授諸後人。如今的流花西苑,仍保留著多件孔泰初當年親手種植的盆景佳作。
▲孔泰初作品(榆樹)
在退休後的十餘年裡,孔泰初仍然積極投身廣州舉辦的各項盆景活動,熱心工作,不遺餘力。不論什麼盆景活動,只要請他,他都逢請必到,而且誨人不倦地為求教者分析其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鼓勵作者的積極性。據孔泰初的弟子們回憶,孔泰初從不公開批評別人的盆景作品,但是對於真心前往求教的人,他總是坦誠以待,耐心指點。
▲大師與協會青年才俊在活動現場合影
孔泰初為嶺南盆景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其高徒如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蘇倫、劉仲明等人均在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嶺南盆景藝術的發展。
鑒於一代宗師孔泰初在嶺南盆景和中國盆景藝術上的貢獻,國家也給予他無上的榮譽: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出訪衣索比亞時,特選了孔泰初的雀梅盆景作品《春復春》,作為國禮贈送給塞拉西皇帝;1989年,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追認其為「中國盆景藝術大師」。
▲孔泰初作品《撫石徘徊》(榆附石)
大師已逝,然而大師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仍然煥發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即使是在大師離開我們三十餘年後的今天,再瞻大師遺作之存照,仍能使人眼前一亮:它們猶如植根于山野的百年古木,根基穩重,枝繁葉茂,翠蓋如雲,雄渾剛勁,可謂賞心悅目,欲辨忘言。藝術之魅力,莫過於此吧。也正因大師帶給我們這樣如痴如醉的藝術之饗,才使得大師在我們每一個盆景人面前猶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止。
精彩內容回顧
(點擊圖片或標題,即可進入相應文章)
「樹王」傳奇
傳播盆景知識,本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