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多讓孩子做選擇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多讓孩子做選擇

《殺鵪鶉的少女》一書中寫道: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個個選擇造就的。一個人擁有良好的「選擇力」,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更容易走向幸福和成功。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總是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給孩子安排好一切。

小到穿什麼衣服、玩什麼玩具、必須吃什麼食物、看哪些書、報什麼興趣班,大到文理分科、選專業、工作、擇偶,都來干涉,孩子只有被動接受的份。

慢慢地,孩子就會失去選擇的能力,不懂得權衡利弊,凡事都依靠父母,或者變得叛逆,喜歡把失敗的後果都推給別人。

不會做選擇的孩子,將來只能被無奈的現實生活推著走,喪失了主動權。

不管父母能替孩子做多少事,孩子終將有一天將要面臨獨自做選擇的時刻。

每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是迷茫無措還是自信篤定,正取決於父母有沒有讓孩子學會選擇。

從小就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究竟有多重要?

我見過很多孩子,不管做什麼都要徵求家長的同意,甚至上廁所這些小事也要問問。

通常這樣的孩子還表現為:與人交往時畏畏縮縮、做事猶猶豫豫、膽怯逃避,不夠大方自信。

因為父母什麼事情都給他們安排好,孩子只能乖乖服從要求,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依賴父母來做決定的模式,漸漸也會引起性格上的變化。

自信很重要的一部分來源於掌控感,感覺事情可以自己決定和選擇。

孩子2、3歲的時候,自主意識開始發展,喜歡強調凡事「我」自己來,這時候就可以逐漸讓孩子做一些選擇。

比如早餐想吃什麼?今天天氣有點熱,是穿裙子還是短袖短褲?時間有點晚了,想先刷牙洗臉還是先洗澡······

從生活中的這些細微處,給孩子有限的選擇,在適合的事情上,可以放寬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決定。

這種掌控感,會讓孩子對自己感覺很好,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對待事情更加積極樂觀。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更加了解自己、更明確地認識自己、表現得更有主見。

這樣,將來他才不至於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因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或者畏首畏尾,不敢挑戰,從而做出不正確的抉擇。

他會更有責任感、學會自我管理

生活中,無數父母為孩子的生活、學習操碎了心,而孩子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經常不聽話、和父母對著干,讓人心累。

最常見的比如吃飯、起床、睡覺、寫作業磨磨蹭蹭,喜歡拖延。家長嘮嘮叨叨、軟硬兼施,每次都要發脾氣鬧得不愉快孩子才勉強聽話,但沒過多久就故態復萌。

這個時候,家長其實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一開始,耐心跟孩子講清楚選擇會對應什麼樣的後果,讓孩子自己決定,當然也要自己承擔選擇導致的後果。

比如問孩子是現在起床還是賴床,現在起床的話,我們可以好好吃完早餐,按時到學校;如果繼續賴床,就會遲到,可能還會被老師批評。

孩子這個時候就會去思考,權衡,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即便孩子的選擇不夠好,家長也不要去干涉,就讓孩子自己去承受幾次選擇帶來的後果,例如被老師批評。

他會在這樣具體的實踐中收穫經驗教訓,逐漸完善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來。

父母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始終保持溫和堅定的態度,哪怕結果不好,也不要對孩子落井下石或者嘲諷,「我早說過了吧」「讓你不聽我的」。

父母幫孩子決定一切的同時,其實也就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把什麼時候寫作業、怎麼計劃零花錢、怎麼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等等這些事情的選擇權給孩子,就是讓孩子的內驅力發揮作用。

他才不會一直依賴父母的催促、嘮叨,而是逐步明白這些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學會思考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一次次讓孩子做選擇的過程中,孩子的自覺性、主動性會得到增強,也會更快地學會自立和自我管理。

教育事半功倍

我們成年人都有體會:自主自願地做一件事,和被逼著、被強迫地做一件事,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時候,嘮叨一千遍,不如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曾經在小區里見過一個爸爸教育孩子的智慧。當時天色已經不早了,可是孩子還是跟小朋友在滑滑梯上玩的不亦樂乎,不願意跟爸爸一起回家吃飯。

「回家吃飯啦!」

「不要,我還要玩。」

「你想我5分鐘後來接你,還是10分鐘後來接你?」

孩子認真想了一下,「10分鐘吧」

爸爸微微笑了,說:「好,一言為定。」

於是,10分鐘過後,父子倆很愉快地一起回了家。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替代了大人的威脅和命令,孩子少了一分壓迫感,多了一分自主感和參與感,他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相對自由的,於是就會更樂意配合父母。

這樣一來,避免了父母嘮叨、說教,和孩子爭執不休、討價還價的環節,也可以減少孩子為尋求掌控權、自主權而產生的哭鬧、耍賴等行為,教育會輕鬆很多。

因此,在涉及到行為界限、習慣養成等原則性問題上,與其大動肝火和孩子爭執、周旋,不如巧妙地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對許多父母來說,最需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放下那顆控制的心,讓孩子學會選擇,而不是替他做選擇。

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也許孩子的表現會給你更多的驚喜。

轉載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別帶孩子讀電子書了!專家表示:讀電子書籍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不如紙質書籍多

TAG: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