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你是否了解古代人的酒器文化?

你是否了解古代人的酒器文化?

古代酒器

古代酒器,指中國古代用於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的總稱。其包括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酒器介紹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角,《韓詩說》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發展為飲酒器。早期的角,細腰、平底、圓足有圓孔,寬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後兩隻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個帶附飾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飲。其整體形狀與爵相似,但無柱,也無便於吸飲的流。角用於盛酒、溫酒和飲酒,同時它又是一種量器。

觥(gō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觚(gū),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口徑12.6厘米,高19.5厘米,盛酒2升。

彝(yí),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在古書籍中未見以方彝為禮器的名稱。宋人以這類器型作方形而名之。後世做出的方彝文中也未發現器名,因而考古界仍沿用宋人舊說。

卣(yǒu),是中國先秦時期酒器。口橢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梁,腹深,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圓筒形等。常見於商朝和西周時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

罍(léi),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

瓿(bù),左右結構,部首為瓦。本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小瓮,青銅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亦用於盛醬。青銅或陶制。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盛行於商代。

杯,表示為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為圓筒狀或喇叭狀,材質多為木、金屬、玻璃或陶瓷。

卮的繁體字是巵,(zhī),圓形,容量四升。主要指〈古〉盛酒的器皿:持~。中國古代盛酒的器皿:~言(卮不灌酒就空仰著,灌滿酒就傾斜,沒有一成不變的常態,如同說話沒有主見或定見)。

缶(fǒu),陶土燒制的器皿,大肚子小口,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於春秋戰國。古人用作酒器,敲打時就成了樂器。

豆,一種形似高足盤的盛器,有蓋,也有無蓋的,有木製的,也有青銅製的;豆本是一種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於盛酒的。

斝(jiǎ),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盉(hé),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想要了解更多,請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卞氏拍賣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收藏石頭?你了解壽山石嗎?

TAG:北京卞氏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