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天氣預報,人們靠什麼識別陰晴
天上的雲,姿態萬千,變幻無常。古人常通過看雲,來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詩經·小雅》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雲,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下雪前,雲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雲;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雲了,雲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
夏季下大雨的雲一般是怎樣的呢?
北宋蘇軾形容:滿座頑雲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這裡的「頑雲」,就是現在說的聚集濃密、含雨量豐富的積雨雲。
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則有「暴風之候,有炮車雲」的話。這種雲底部平坦、雲頂隆起,群峰爭奇,漸漸頂部伸展,呈砧狀,很像炮車。當這種結構最終形成時,那就絕對是對流強烈的積雨雲了。
古人還根據云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一系列「看雲識天氣」的諺語。
如「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雲」和「炮車雲」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雲體。
不僅有「看雲預測雨」,也有「看雲預測晴」。如「天上魚鱗斑,曬穀不用翻」,這裡的「魚鱗斑」指的是一種透光高積雲。這種雲體比較高,也不厚,一般預示著持續晴日。
唐代還有黃子發的《相雨書》,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氣預測經驗,有些至今還很有價值。
例如書中說:雲中出現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現在進行人工防雹作業時,也須判斷是否有雹雲。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雲絲,雲邊呈土黃色。可見,對可能下冰雹的雲的顏色,二者描述基本一致。
古人還依靠手工描摹和文字說明,也製作出了許多雲圖。目前發現的最早雲圖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 《天文氣象雜占》(西漢帛書)和敦煌出土的 《占雲氣書》(唐天寶初年)。明代典籍《正統道藏》中有《雨暢氣候親機》《雨曬氣候親機》兩篇,內有雲圖39幅。
明清時期的《白猿獻三光圖》有132幅雲圖,每幅圖上都有說明,以日、月、星和銀河作背景,根據各種雲的特徵和變化,描繪成雲圖,可用於天氣預報,而且絕大部分圖文都符合現代氣象觀測學基本原理。
古代文人也有自己的看雲心得。陸機《浮雲賦》有「有輕虛之艷象,無實體之真形。」描繪游移於空中的浮雲。
雲和雨往往是不可分的。西漢董仲舒在《雨雹對》中說:「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從微觀角度說明雨滴的形成過程,基本上和現代暖雲降雨理論相符。
古代詩人還知道雲中含水的常識——「縱使清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同時似乎也清楚雲雨轉換之道理——「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這些傳統的觀天看雲識晴雨的方法,如今很多地方依舊在用。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作者鍾明奇),原文有修改,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年將過半,從前不回頭,往後不將就
※做事貴在「用心」:用心專一,則事有所成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