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猝死防治新概念:超半數發作前有長時間心臟癥狀,手機App大有可為,公眾教育無比重要
救治心臟驟停,還是個難題,只有不到20%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能恢復自主循環,僅10%的患者可存活出院。
為此,JACC發文,指出應該對心臟驟停的概念予以重新認識和更新。
文章稱,多數心臟驟停事件有先兆癥狀,因此,如果能夠正確識別,就可以使搶救過程加速,挽救更多的生命。
心臟猝死並非「不可預料」
以往人們認為,心臟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猝死者發作前有心絞痛或呼吸困難。
還有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心臟猝死發作前,心絞痛或呼吸困難持續時間可超過1小時,發生無脈性電活動之前的癥狀可持續20分鐘,室顫患者之前的癥狀可達30分鐘。
美國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半數猝死患者有先兆癥狀,但僅21%呼叫了救護車。
利用預警窗口救治,應成為預防的核心
知曉心臟猝死的預警癥狀,就有救治的窗口,是預防的核心理念。
因為猝死前的癥狀常被忽視,進行公眾教育很有必要。
一項研究報告,使用可以定位和預警的智能手機軟體(App),非專業人員也能救助58%的猝死者,有27%的人在急救車到達前接受了心肺復甦。
文章認為,在這一領域,新技術潛力無限,使用醫療可穿戴設備有可能監測到猝死前的跡象,並能發出警報,可挽救更多的猝死人群。
作者認為,未來可通過大數據找到猝死的高危人群,實時智能監測生命體征,手機App可啟動救援,並通過雲定位猝死者,實施救助。
文章也提到了合理布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的問題。
心臟驟停的新概念:要拓寬分類標準
文章指出,心臟驟停是包括心血管病理學在內的多種疾病進程的終末事件。而通過不同的合併症對心臟驟停加以分類,有助於促進跨學科領域和科學技術的創新。
目前有一種新方法,通過心臟驟停風險軸來對心臟驟停進行分類,以納入和統一已知的合併症和機制。
根據這一風險軸,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心臟猝死表型。
比如以下幾個圖:
來源:Narayan SM, Wang PJ, Daubert JP. New Concepts in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 Address an Intractable Epidemic: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1):70-88.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歡迎購買《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8》!《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專刊,邀請來自國內各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對過去一年近 30 個重要指南進行了詳盡解讀,願能為廣大心血管醫生帶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阜外說心臟」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品牌活動推薦名單
「阜外說心臟」,採用網路直播的方式,向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學、規範、靠譜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識。經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薦,衛健委宣傳司評選,「阜外說心臟」 系列節目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品牌活動推薦名單。
每天一個微視頻,助您心血管健康。
關於非法網站冒用我刊名義進行徵稿的特別提醒近期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冒用「中國循環雜誌」名義徵稿,並承諾「職稱論文權威快速發表」。
我刊鄭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國循環雜誌》投稿,一定要登錄中國循環雜誌官方網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進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聯繫電話:010-68331974
訂閱點擊: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美國醫保資料庫分析稱,與華法林相比,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用利伐沙班大出血更少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