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過去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過去,過去就活在今天」

「過去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過去,過去就活在今天」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受過教育是指能夠既不發脾氣也不喪失自信地傾聽幾乎任何話語。」——羅伯特·弗羅斯特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

他的詩歌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題材,與19世紀的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相比之下,卻較少具有現代派氣息。他曾贏得4次普利策獎和許多其他的獎勵及榮譽,被稱之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贏得大眾對其詩歌作品的承認。在此後的年代中,他樹立起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的形象。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對異常廣泛的各式各樣的讀者都有吸引力,因為它可以用那麼多的不同方式來欣賞。在詩歌創作手法上,同20世紀多數詩人截然不同。他不進行詩歌形式的試驗與改革,而是反覆聲稱滿足於用「舊形式表達新內容」。他學習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用貼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語言抒發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與情景。因此,他的作品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風靡一時的矯揉造作和感傷悲切的詩歌相比似乎「毫無詩意」。

他還受19世紀英國詩人勃朗寧的影響,在詩歌中運用戲劇獨白或對話的手法。他對古希臘和古拉丁語作家,特別是忒奧克里托斯和維吉爾的研究,使他打下了寫作牧歌的基礎。他採用通俗上口的語言、人們熟知的韻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喻和象徵手法,描寫新英格蘭地區寧靜鄉村的道德風尚。代表作品:《詩歌選集》、《一棵作證的樹》、《山間》、《新罕布希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林間空地》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詩歌全集》、《未選擇的路》。

以下是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一段採訪錄音。

2、「過去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過去,過去就活在今天。」——威廉·福克納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原因為「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在現代文學史中,被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有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芙。稍晚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人物就是美國的福克納。在藝術表現方面,他無疑更具探索精神,進行了更大膽的嘗試,較之他的前輩們顯然又有了新的拓展和開創。

1980年代中期以來,若論每年在美國發表的專著和論文數量,福克納在英語作家中僅僅低於莎士比亞。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脈絡是這個縣傑弗生鎮及其郊區的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個家族的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系中共60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個長篇、短篇小說中穿插交替出現。威廉·福克納是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新象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

回復v931收聽威廉·福克納親自朗誦他的作品《我彌留之際》。

3、「鎮壓的結果只是加強被鎮壓者的力量,使他們團結起來。」——約翰·斯坦貝克

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20世紀美國作家,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斯坦貝克的藝術世界中,對人類貧苦物質條件下各種生存狀態的觀照與描繪,具有一種突出的、決定性的地位。這是他小說創作(也包括大部分新聞紀實性作品)的一個普遍特徵。他對於人類生存的本質問題乃至超越性問題的思考。斯坦貝克在成為一個小說家的同時,也成為一位散文詩人或者說具有「詩性」寫作特徵的作家。斯坦貝克成為一個小說家的選擇是有意識的,他卻總是一個「行吟詩人」,對自己散文作品中的詩性和音樂性很感興趣,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強調語言的「聲音、視覺和感覺「的重要性。

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評價他,從辛克萊·路易斯到歐內斯特·海明威中,斯坦貝克能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和成就。他的同情心總是在受壓迫的、無法適應環境的和受挫折的人一方;他善於將生活的單純喜悅與殘酷而陰冷的對金錢財富的貪慾作對比。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人們發現了美國人的本質,即對大自然、土地、荒野、山脈和海岸的偉大感情。所有這些都成了斯坦貝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源泉,使他在人生之內或人生之外都能獲得活生生的題材。代表作品有《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伊甸之東》、《煩惱的冬天》等。

回復v932收聽約翰·斯坦貝克的諾獎獲獎演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作為一個故事的「歐洲法」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