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白富美——甜白瓷,帶給你不一樣的美!
白釉瓷,即所謂白瓷,是我國傳統色釉瓷品種之一。白釉瓷釉色潔白凝潤,象徵著高貴純凈,因此流向甚廣。不過,古代白釉瓷除了元代樞府白瓷以外,都並不是使用的真正白色的釉料。古代白釉瓷,其實指的是在白色的瓷胎上,罩上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透明釉料,入窯燒成的。僅有元代樞府卵白釉,是真正失透的乳濁釉,符合現代對於白釉的定義。
不過,這種釉質的定義差別,並不影響白釉瓷在制瓷歷史上大放光芒,尤其是一些數量少、製作精、風格獨樹一幟的白瓷品種,更是成為如今收藏界風頭難擋的「尖貨」。明代永樂甜白瓷,就是其中典型。之所以叫做甜白瓷,是因為它如同美玉一般清潤細柔,釉色晶瑩剔透,對著光可以看到淡淡粉色,給人一絲甜膩的感覺。除了「甜白瓷」以外,人們也常常將其稱之為「填白瓷」。
在古代皇室的興趣愛好對當時的瓷器風格有很大影響,甜白瓷就反映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明成祖朱棣的審美取向以及當時中國制瓷工藝水平。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社會局勢穩定,為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後來朝廷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南京變成陪都,兩地的皇宮對瓷器的需求量都非常多,這大大推動了當時景德鎮御窯制瓷業的發展。在明朝永樂年間,甜白瓷在能工巧匠的手下誕生,為白瓷發展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筆,和唐宋白瓷、元卵白瓷相比,甜白瓷顯得更加晶瑩更加透潤更加溫和,讓人拍案叫絕。
永樂甜白瓷,是明代永樂朝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一種白釉瓷器。這種白釉瓷器少見厚胎,多見薄胎,甚至可以薄到半脫胎程度,可以照光見影,比宋代影青瓷的藝術效果有過之而無不及。其釉面因明顯的乳濁感而顯得光潤柔和,釉色溫潤如玉、凝脂細瑩、白雅甜凈,給人的感覺如同身處綿密柔糯的白糖之中,故有「甜白瓷」之美譽。
永樂甜白瓷釉色純粹,厚潤剔透不含一絲雜質,並且釉面均勻幾乎不見棕眼,釉層厚薄皆有,口、足及稜角稍稍露胎。我們很少看到胎體表面描繪有紋飾的明代永樂甜白瓷胎體,不少精品甜白瓷呈有暗花。圖案取材範圍比較廣泛,包括龍鳳、荷花、玫瑰、山茶、牡丹……線條細膩流暢,紋飾惟妙惟肖。一般來說,肉眼難以看見這些暗花,須得借光透視才能看到。大部分明代永樂甜白釉瓷上面都沒有款識,器壁輕盈而通透,但是瓷器底部卻一點也不透光,不單單是因為胎體厚,還因為當時的制瓷工藝出色。
永樂甜白瓷之所以具有高白度、高脂潤感,就是因為它的胎體很薄,釉面附著在胎體表面不會顯得稀薄單調。那麼它的薄胎是怎麼製作的呢?概括性地講,永樂甜白瓷先進行拉坯,拉坯成型以後再拿到刮削胎體,使之變薄。由於胎體薄度很高,在製作上工藝難度已經很大,因此如果要在瓷器上進行裝飾就更加不易。
所以,當胎體薄到一定程度,大多數永樂甜白瓷是不會有紋飾的,僅少數會裝飾暗刻花紋。對於這種有暗刻紋樣裝飾的,永樂甜白瓷一般較多出現瓷器的內壁及盞心,題材多見花卉紋、龍鳳紋一類。帶紋飾的永樂甜白瓷,肉眼不容易看到裝飾圖案,需要借光透視。在這種透光之下,瓷器胎釉還會呈一定的肉紅色,器物足底、折角積釉處則呈淡淡的蝦青色。這種特性與德化窯孩兒紅白瓷比較類似,可作為永樂甜白瓷的鑒定技巧。
為什麼說明代永樂甜白瓷有著不一樣的美?原來,制瓷工匠們在製作瓷胎這道工序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嶺土的比重,使得造型更加堅固;細緻而反覆地清洗原料,這樣一來能夠提升明代永樂甜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加大了胚料裡面的鋁氧含量,提高燒造溫度和瓷胎硬度;對匣燒方法進行改良,使得永樂甜白瓷成品更加精細。
在永樂以後,宣德、成化、嘉靖乃至康熙、乾隆各朝,都曾仿燒過甜白瓷。但是總體來講,明朝各時期仿燒的甜白瓷,基本都沒有達到永樂甜白瓷那種「四壁薄而透亮、器底堅密不透」的特徵。至於清代各朝的仿燒,且不說胎體難以做到永樂時完美的半脫胎程度,就連釉色也是白而不潤者居多。
從這個角度來說,永樂甜白瓷在我國制瓷歷史上可以說是「獨一份」的存在。後代仿燒永樂甜白釉瓷器,基本就沒有可以達到與之相當的藝術水平的,就算有個別佳作,也是以當時的時代特徵為重,不可能完美還原永樂甜白的風貌。因此,永樂甜白瓷的收藏價值,除了經濟、文化價值,更多的在於它的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特性。
※古代金子的收藏價值怎麼樣?
※你對中華文化中的「畫」有多少了解?
TAG:北京卞氏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