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

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陰陽氣血的調理,這些都只是養生的「上層建築」,並非基礎知識。也就是說,所謂的補益陰陽氣血,其實都是養生的皮毛。

那麼,什麼才是中醫養生的精華所在呢?

談及中醫養生,自然繞不開《黃帝內經》。這是一部中醫的理論巨著,可以說任何的養生知識,都出自其中。那麼,《黃帝內經》是如何闡述這個問題的呢?

《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我認為,這句話簡單的十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養生的目的、方法和機理。從五行學說的掛觀點,決定了人身臟腑氣血的正常、異常、調理機制。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亢則害:

大家都知道,所謂「五行」,看上去似乎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個簡單的個體。如果我們是這麼理解的話,那未免就有點膚淺了。其實,對於五行的理解,我們應該就是當作「五行」來看待,裡面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只是「五行」的五種不同形態而已。

只有這麼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亢則害」。什麼是「亢」?首先,「亢」雖然有多、過的意思,但絕不是單純的「多出來」,而是一種病態的、異常的強盛。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了「亢」,必定會有其它方面的「不足」。

舉個例子,最常見的「肝陽上亢」,其原因就是「陰不潛陽」,如果將其理解成「肝的陽氣太過」,那麼做出的治則就以「清肝瀉熱」為佳。但這顯然是不合適的。肝陽上亢的正確治則是「滋陰潛陽」。可見,「亢」的理解微妙就在於此。

理解了「亢」,亢則害就很容易了。其實就是有正反兩方面的失調,以「太過」為主要表徵,但其根本原因還是「不足」。而我們常說的「寒熱相格」正是這個範圍。所謂「亢則害」,也就是指內部出現偏頗之後,對整個「五行」、乃至整個機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還是以「肝陽上亢」為例略微說明。一般來說,肝陽上亢是因肝陰血虛造成的,所以,其最初的調理是在滋陰潛陽兩個方面。但亢陽之氣也容易擾動心神、橫溢犯脾,這也就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理論來源。可見,亢則害里的「害」,是多方面的。

承乃制:

因為古漢語的關係,如果對其文辭習慣有所了解,知道了「亢則害」,那麼就比較容易明白「承乃制」了,兩句話可以說是「互文」。

所謂「承」,其實就是「順承、銜接」的意思。五行屬性的生克關係,是一個閉環的關係,並非單純的「水克火、金克木」,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水克火,表面上,水勝則火被克制,但是火不足會發生什麼?火不足則土濕,土濕則金壅,金壅則水泛。這就是失「承」的問題。

而正常狀態的「承」,則是一種既相互制約,又互相滋生的關係。例如水克火,而土能克水,凡此五者,都各有克制自己的,也有助長自己的,從而形成一個「如環無端」的五行生剋關係。

也只有這種「承」的狀態正常,才算是「制」,所謂「制」,很多人理解為制約,其實也有點片面。我認為「制」,其實是一個名詞,也就是「(正常的)體制、規矩」。只有因為「承」而具備正常的五行生剋體制,才有後面的「制則生化」。

制則生化:

這一句比較好理解,也就是娛樂正常的五行生剋關係,五行生化、陰陽生化、臟腑氣血的生化才有條件得到實現。

結合以上的闡述,對我們的養生方針有何指導意義呢?我認為至少有如下三點要做好:

1、 很明顯,無論陰陽氣血的調理,都不能有「亢」。這就糾正了我們以往的一個誤區:無論何種情況,「補」點總是不錯的。殊不知,補過頭就是「亢」,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例如有的人進補之後的「上火」,其實就是一種「亢則害」;

2、 養生重在「理」,也就是做好「承」。養成合理的起居飲食習慣、保持良好的心理情志,多方面做好「承則制」,也就是規律、合理的生活方式,其實比任何的進補、養生法門要好;

3、 在「制」的框架下調理。也就是規劃好自己的養生計劃,使身體的陰陽氣血保持在不偏不倚、平和流暢,「該去者去,應新者新」,這就是養生的基本原則。

總之,《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傳統養生典籍,儘管比較古老,但其包含的養生原則,至今猶有積極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釋迦牟尼被尊為佛祖,在他之前還有佛其他佛
薛寶釵真的「溫良賢淑」?小丫頭可不會扯謊,有其婢則知其主

TAG:文化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