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劉禹錫遭貶,被和州縣令「欺負」,寫出3首詩作,一首家喻戶曉

劉禹錫遭貶,被和州縣令「欺負」,寫出3首詩作,一首家喻戶曉

在中國詩詞史上,劉禹錫絕對是重量級的存在。雖然與李白、杜甫、白居易相比,略微遜色。但是他的「詩豪」稱號,已然將其推及到唐詩前十行列。

劉禹錫出身名門,祖上可追溯到中山靖王劉勝。他是唐朝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同時他也是偉大的哲學家,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了天的物質性,分析了「天命論」產生的根源,是唯物主義思想的核心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劉禹錫生前與柳宗元交厚,兩人政治思想略同,都因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晚年基本上處於貶謫的處境。但是他豁達開朗,洒脫從容,在貶謫中,也書寫了很多不朽詩篇。

公元824年,劉禹錫再次被貶到和州,時年已經53歲。雖然內心有著諸多不甘,但是他仍然保持著積極地心態。不幸的是,當他來到和州後,當地縣令卻屢屢欺負他。

要知道的是,劉禹錫雖然被貶,但官職還是要比縣令高出很多。按道理劉禹錫是應該有自己的辦事官邸的,但縣令最初卻給他安排在了城南的三間小屋裡。

劉禹錫面對如此境遇,沒有據理力爭而是洒脫的將不公之情寄情於江河之上,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並寫出了「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詩句。

後來,劉禹錫還將這句詩寫成了對聯,貼在了大門的兩側。他的這一舉動氣壞縣令,縣令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

而這一間半房正好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這對於生性洒脫、胸懷文墨的劉禹錫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景象了。他根本不在乎居住的環境好壞,最妙的是要有一處好景。

後來,在恰逢初春時節,劉禹錫推門看到萬般景象,於是便又寫出了「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的絕妙詩句。

和州縣令,本以為他的舉動會惹怒劉禹錫,誰知他看到的仍然是一位悠閑自樂,滿不在乎的劉禹錫。於是他又與書丞商量,再次把他調到了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了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時間,縣令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而且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個斗室。對於一般人來說,肯定會氣的肺都炸了。但是在劉禹錫看來,這根本算不得什麼。正是因為有了縣令的刁難。才華橫溢的劉禹錫才會寫出那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

唐·劉禹錫·《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篇銘文,包含四重意思和境界。

第一層以類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開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大氣之語開篇,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

第二層描寫了居室環境。作者從周圍景色入手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了環境寧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描寫了詩人交往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閑下來在室中可以撫琴弄弦,展卷讀經修身養性。

第三層運用類比,指出此室可以與古代名賢的居室比美。詩人借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詩人以二人為楷模,進一步闡釋了自己的德操與才能。

第四層,也就是最後一句,總結全文,說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語出《論語·子罕》,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詩人截取後一句引為證據,作全文的總結,暗含著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於文字上,更進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潔傲岸的志趣與抱負。

讀者們,關於「劉禹錫的詩詞和情懷」,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書法第一人——王羲之,當年「飛筆點太原」,如今看來,妙不可言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