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訪英國知名書史學家大衛·皮爾森:書上的批註留痕比書更迷人

訪英國知名書史學家大衛·皮爾森:書上的批註留痕比書更迷人

大衛·皮爾森可能是世界上最懂書的人之一。他是英國著名的書史學家,劍橋大學博士,曾擔任英國國立藝術圖書館收藏部主任、英國目錄學協會主席,著有《書籍歷史中的來源研究指南》《英國書籍裝幀風格》等書。

皮爾森在2008年出版《書為歷史》一書,暢銷英國。這本書的中文版《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於今年年初在國內上市後,在愛書人之中引起廣泛關注。這本書是皮爾森在傳統書籍及出版業面臨轉型的當下對書之未來的思考,主要介紹紙質書作為文本載體之外的價值,特別是作為人類文化歷史見證的意義。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評價說:「當書籍的未來亟待探討時,這本書及時出現了。」

我和皮爾森約在倫敦一家咖啡店見面。這個典型的英國書齋學者頭髮有點亂,穿條紋布休閑西裝,講話速度不快,親切但常常字斟句酌,談起古書興緻勃勃。

一小時的對談,皮爾森始終向我強調:一本留下了收藏者印記的書比一本全新的書更迷人,那貼在書中的藏書票、空白處的批註、甚至是隨手的勾畫塗鴉,都是人與書之間發生過的那段關係的見證。這段關係就是被封存一本書中的歷史,它是這本書作為文字載體外的另一種價值。

當天,我和皮爾森各自帶了一本《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我的全新,他的略舊。採訪結束時,我用我的新書換下那本貼著他的藏書票、留下他翻閱痕迹的舊書,並請他在書上簽字留言。

皮爾森和中文版的《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桂濤攝

問:未來紙質書的命運將如何呢?

皮爾森:紙質書不會死,但它的價值和人們對它的態度會變化,會從實用性轉向作為歷史物件、作為工藝品的書本身的價值。這也將改變我們幾百年來評判一本書的標準體系。

我認為這就像蠟燭或燭台一樣,或許150年前蠟燭是我們照明的必需品,但現在蠟燭和燭台更多是用來裝潢的奢侈品,是一種情調。紙質書也一樣,可能再過幾代,紙質書只是人們需要閱讀時的眾多選擇之一,而非必要與核心工具。

問:但有個數據很有意思。英國2018年的紙質書市場比上一年增長2.1%,售出近1.9億冊紙質書,這一增長勢頭反而超過了電子書。你怎麼看?

皮爾森:這一數據說明英國當下的紙質書銷售確實很不錯。但這一勢頭會始終持續下去嗎?我很懷疑。因為如果科技帶來變革的潛力,不管人們喜愛與否,這一變革都會發生。到了我孫子這一代,他們從小的閱讀媒介和方式就和我們不同,他們(對紙質書)的思維方式也會和我們不同。

問:或許下一代人只有在探索書籍演變歷史時還會去找紙質書,從中尋找當年紙張、字元、文圖比例等信息進行研究。

皮爾森:是的,我的意思是只有一部分人會去關心紙質書,閱讀紙質書更多將成為一種少數人的活動、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問:今後還會有紙質書的圖書館嗎?

皮爾森:我知道經營書本是很耗錢的生意,因為我的職業生涯是在圖書館度過的,經營書店,管理圖書館預算。我十分清楚這是一項多麼昂貴的業務,以及維持圖書館的經營需要面臨的壓力。我們習慣了圖書館,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在國家層面上投資圖書館的方式在西方可能會越來越難。因為我們手頭的現金流越來越拮据。我知道中國將會成為一個啟蒙社會,比起西方,你們有更多資金。我意識到中國在書籍、印刷和文獻遺產等方面有非常豐富悠久的歷史。畢竟你們發明了很多東西,比任何人都早。

另外,在電子化時代,紙質書的價值在進化,圖書館的價值自然也在進化。100年後的圖書館是否還會每本書都收藏?是否每本書都有價值、值得收藏?我想這取決於不同圖書館的不同定位與服務對象。

問:以後會不會出現這樣一種趨勢,即窮人看電子書,有錢人收藏珍稀的紙質書?

皮爾森:我不認為應該從貧窮和富有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是關於對紙質書本身的興趣,關於紙質書作為一個物件能告訴你的故事,關於一本紙質書的傳承。確實,比起窮人,有錢人能收藏更多的書,如果你要買一本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或者宋朝的書,必須很有錢。但要在二手書店買一本書,也不必是個富翁。值得買的書是能激發你興趣的,即使是一本很平常的書對一個人而言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也值得收藏。

只要人們與書發生了某種關係,那它們就會是獨一無二的,比如你在書上空白處寫:「這一段太無趣了」,這樣的批註都會讓這本書變得比另一本全新的書更有趣,獨一無二,與眾不同。這不僅僅是關於價格的問題,而是關於思維方式和教育的問題。

問:有人會認為,如果一本書上的批註不是名人所留,那這對書的價值而言是一種損害。你怎麼看?

皮爾森:我覺得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對的,但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可能有些藏書人會認為,全新的書比舊書更有價值,老一代收藏家可能會說:「千萬別在書上寫字」,他們甚至覺得在書上貼自己的藏書票都是對書的損害。但我認為,今後人們會逐漸意識到書中的批註與留痕的價值,可能50年後,藏家們對新書的熱情就會比今天少,事實上我已經看到這種變化在發生。要是你和二手書商或是拍賣師們聊聊,看看二手書價格冊,你就會發現如今有批註的、傳承有序的書比新書更受藏家青睞。

問:我們來聊聊電子書吧。作為一個研究書籍歷史的專家,你「痛恨」電子書嗎?

皮爾森:當然不。我認為「打倒Kindle」這種想法就像19世紀農民跑到工廠里、以大機器會破壞他們的生活為理由要求砸毀它們一樣錯誤、可笑。在我看來,電子書、電子通信等新科技都是很不錯的。這是一個進化過程,帶給我們比紙質書更寬廣的視野。我們會越來越轉向電子化,除非有一天沒電了。改變總會發生不管你願不願意。

問:但比起紙質書,電子書只是文字的載體。

皮爾森:是的。電子書是否也會發展成紙質書那樣的記錄歷史的藝術品?我不太確定。但人們確實在努力美化電子書,也許30年後在電子書上做筆記和在紙質書上做筆記會變得一樣方便,我只能說這種進化過程不會停止。

問:你自己就是個藏書家。都收藏什麼樣的書?

皮爾森:收藏自己感興趣的書最重要。我傾向於買歷史類的、有批註或有之前藏家留下痕迹的書,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如果一本書內容很無聊,但裝幀和其中留下的批註很有意思,我也會收藏,因為它們很可能就沒那麼貴,我買得起。比如,我的藏書中有一本17世紀的書,它曾經的擁有者出身貴族家庭、生活在18世紀初、住在英國農村一所大宅子里。他在書中留下大量批註,還把自家宅子的圖片粘貼在書中。他在其中一頁留下的痕迹讓我感動,他用很不清晰的字跡(也許當時已是垂死之際)寫道,希望他的大女兒能保存好這本書,作為對他的紀念。而她的女兒又在這一頁下方寫道,這本書是我親愛的爸爸留給我的最後思念。因此這本書實際上就是這家人的傳家寶。有人曾問我,如果房子失火、只能帶一本書逃走,你帶哪本?這對我來說太難回答了,因為我覺得我的每本書都有故事。

我不會因為一本書昂貴而精緻而去買,我藏書也不是為了投資,純粹是愛好。另外,我的妻子也很理解我藏書,她曾在圖書館工作,因此我不必每次買書後偷偷摸摸把書帶進家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吳欽根:譚獻代周星詒購藏陳氏帶經堂書籍考——兼及周、譚二人的交遊與交惡
魯迅博物館展百件文物 帶觀眾穿越到1919年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