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觀察國際形勢的方法
1958年9月5日,毛澤東在第15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談了對國際形勢的看法。當時的中國外交面臨多方面困境,以什麼樣的思路去看待這些困境,如何突破這些困境,國內尚未形成統一認識。這篇講話,從現實的角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戰爭、封鎖、衝突、反制和西方聯盟的性質等問題,認為仍然是「東風壓倒西風」。按照毛澤東的定性,這些觀點「作為一些看法提供給各位,供觀察國際形勢時採用」。這篇講話收錄在1994年出版的《毛澤東外交文選》中,體現了毛澤東觀察形勢的一些基本方法,對今天仍有重要啟示意義。毛澤東在判斷形勢走向的時候講了八個觀點,其中有五條值得細讀。
一是「誰怕誰多一點」。當時很多人怕美國會打過來,這篇講話則認為我們怕打仗,美國也怕打仗,但美國比我們更怕,因此美國要避免戰爭,中美打不起來。這樣分析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人心,毛澤東認為人心就是力量,中美比起來,中國比美國的人心多、人心齊,美國國內人心不齊,西方內部人心更不齊、害怕打仗的人更多,戰爭動員比較困難。「真理抓在大多數人手中,而不抓在杜勒斯手中。」而且從世界範圍來看,當時反霸權、反殖民成為主流思潮,支持中國的國際力量非常強大,對此要有足夠信心。毛澤東在觀察國際形勢時,很重視人心這一因素,在他此前歷次國際問題講話中都有所體現。
二是聯盟的性質。1949年美國牽頭成立了北約、1954年簽署《馬尼拉條約》(東盟前身)、1955年簽署《巴格達條約》,其中北約是軍事集團,後兩者是政治集團。當時國內外對這些集團的性質是有不同判斷的,特別是在這些集團自身輿論攻勢下,很容易誤導人心,影響對其外交立場的確定。對此,毛澤東從帝國主義的根本性質出發,明確指出美西方軍事集團是侵略性的,也就是說它的主要目的是擴張而非自衛,對此不應該有幻想。而且它擴張時是先找軟的捏,當時的民族主義國家力量不如社會主義強,所以這些集團的鋒芒就先刺向埃及、黎巴嫩和中東那些弱的國家。毛澤東認為,既然西方集團怕硬骨頭,那我們自己要鞏固起來、不搖擺,讓它們啃不動。這一判斷,對於當時制定相關對策有重要價值。
三是緊張局勢的影響。大多數人不喜歡局勢緊張,要求緩和局勢。但毛澤東從戰略整體的角度出發,認為局部緊張不一定有害,反而可能對戰略大局有利。以金門馬祖為例,毛澤東認為在金門馬祖製造的緊張局勢明顯對我們有利,這兩地作為一個絞索套住了美國,限制了它的戰略空間。在世界其他地方,緊張局勢也可能會引出我們想要的結果,比如緊張局勢推動了伊拉克革命。為何緊張局勢會產生有益效果?其中一個原因是,緊張局勢可以調動和平時期調動不起來的各方面力量,為我所用。比如在國內做政治動員有利於更多人口得到教育和鍛煉,使大家有一個共同奮鬥目標,這有利於民主黨派團結。
四是禁運的影響。當時,西方對華搞禁運、封鎖,禁止貿易往來,對我國造成很大困難。毛澤東對此報以樂觀態度,認為對禁運若應對得力,也有積極的一面。他以國民黨停發八路軍軍費舉例。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每月應發四十萬法幣,1940年反共高潮到來,國民黨停發軍費。八路軍的對策是自己想辦法搞生產,結果每月產出超過一億。毛澤東認為,1937年後八路軍對國民黨的軍費形成了依賴,原本就應該想辦法解決。所以現在應該感謝何應欽,是他的禁運讓八路軍經濟上取得獨立,進而對以後黨的發展壯大發揮了重大作用。現在杜勒斯對中國搞禁運,我們可以以同樣的思路來應對。
五是要準備反對侵略戰爭,也就是準備反制。儘管總體判斷樂觀,但工作上還是要採取謹慎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世界上的事情還要搞一個保險係數」。為應對壟斷資產階級可能會採取的戰爭冒險政策,要居安思危、積極備戰,總的思路就是既要反對打仗,也要不怕打仗。結合當時的戰爭條件,毛澤東在講話中就人民備戰作了部署。
這篇講話到今天已經整整60多年了,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已經全然不同,對外戰略的任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觀察問題的基本方法往往具有普遍性、經得起反覆檢驗。今天我們面臨的許多挑戰在性質上同60多年前仍有相似性,可以以這些基本方法為參考。特別是不能只看問題的一個方面,要把問題作為一個整體,辯證、全面地看待各種挑戰,並從中尋找解決之道,內外統籌、通盤觀察、通盤考慮。(摘自:《學習時報》,作者:韓立群)
歷史|人文|觀點|思辨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