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早期洲際導彈沒有GPS如何定位?看全程實驗的東風-5就明白了

早期洲際導彈沒有GPS如何定位?看全程實驗的東風-5就明白了

1971年9月首次試驗,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全程飛行9500公里,掉落在南太平洋海域。1981年服役二炮部隊,1984年亮相閱兵,它就是中國最早能夠威懾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如今東風-5A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5000公里,可攜帶1枚3000公斤的威力為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4-5枚分導核彈頭。根據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它的命中精度已經提高到500米,這樣的精度對於洲際導彈來說已經相當可觀。

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疑問,洲際導彈動不動就打上萬公里,它們是如何定位的?今天全球有GPS、伽利略、格洛納斯和北斗等導航系統,可以為導彈提供精準的定位。但在過去,衛星定位系統是不存在的,就算是GPS全球定位系統,也直到1994年,全球覆蓋率才達到了98%,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2018年,才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20年左右實現全球服務能力。而東風-5的全程飛行實驗是1980年,所以當時的導彈和衛星定位系統基本不沾邊。

東風-5的全程實驗,當初派出了大量的遠洋測量船,到南太平洋,從而實時監控火箭、導彈,為導彈提供精準的定位,也叫「大地控制網」,需要大量的測繪得出數據,從而控制導彈的飛行軌跡和著彈點。不過這樣的定位,只能在中國或者公海上,無法在別的國家進行,如何將導彈打到別的國家領土上,同時不至於偏差幾十幾百公里,成為了擁有導彈國家面臨的問題。

我們以蘇聯的第二代洲際導彈「SS-7」洲際導彈和美國第二代洲際導彈「民兵-1A」型洲際導彈為例,前者1962年首次部署,後者1962年正式服役。當時和衛星定位系統均無法沾邊,如何解決定位這個問題?早在二戰時,德國就已經研製出V2發射精度解決問題的裝置,那就是「慣性制導裝置」,當今世界使用的「慣性制導」均在V-2導彈的基礎上研製而來。其原理是基於物體運動的慣性現象,採用陀螺儀、加速度表等慣性儀錶測量和確定導彈運動參數,達到控制導彈飛向目標的目的。

慣性制導裝置

即使今天,洲際彈道導彈依舊使用的是這種制導方式,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慣性制導」已經相當成熟,精度已經可以控制在百米以內,這對洲際導彈來說已經完全能滿足要求,完全沒有必要使用衛星定位系統,只有精確制導導彈才會使用衛星制導,將精度提高到米級範圍,這也就是為何美國戰斧巡航導彈能夠指哪打哪的原因。另外「慣性制導」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受電磁的干擾,只要發射出去,除非被攔截,不然不會受到他國的電磁干擾。原理看似簡單,但就目前而言,全世界能夠掌握這一原理也就無常,印度導彈射程雖然已經能夠突破5000公里,但其裝置還是外購而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迷哨所 的精彩文章:

伊朗導彈最遠射程多少?新型導彈罕見亮相 網友:難怪底氣十足
下45億歐元訂單,一年後總統變卦取消:法國憤怒用炮火證明事實

TAG:軍迷哨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