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放棄長安洛陽,而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西安、洛陽都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之所以歷史上都有十數個王朝先後定都與此,和它們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二者皆為天下形勝之地,易守難攻。相比之下,和西安、洛陽大致處於同一緯度的開封卻在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從防守的角度上講,毫無地理優勢可言。然而,北宋卻沒有選擇西安或者洛陽,而是定都開封,直至其滅亡都未曾遷都,讓人很不解。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南靠秦嶺,北瀕渭河,背山面水。內有八水繞長安,關中沃野,外有險關要塞為屏,東有潼關、北有蕭關、西南有大散關、東南有武關,皆易守難攻之要隘。西安可謂極盡地理位置優勢,進可攻,退可守。
洛陽,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北有邙山,東有嵩山等山脈作為屏障,北臨黃河天險,黃河以北又是王屋山、太行山等險阻,東西南北分別有虎牢關、函谷關、伊闕關、蒲津關等關隘控制交通要道,也是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雖然洛陽不如坐擁廣闊關中平原的西安有那麼大的縱深,但勝在更接近中原,也是極好的定都之選,歷史上那麼多朝代定都與此,自然說明問題。
開封,從防守角度上來看,除了北面的黃河可以稍作屏障外,就看那大平原,即使不懂軍事的人也知道,其防守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和西安、洛陽一比,開封真的毫無防守的優勢可言。
北宋之所以定都開封,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為何這麼說呢,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魏國就曾將其都城遷到大梁(開封),大梁有過一段輝煌。魏國當時這麼做,是為了避秦鋒芒和方便向外擴張。不過,終歸沒能逃過被滅的命運,大梁城也被秦將王賁決黃河而沖毀。
漢朝以後,中原地區進入相當長一段亂世,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的戰亂對關中和中原地區造成很大的創傷,大量人口南遷、土地荒蕪,整個經濟的重心已經開始向南方轉移,南方逐漸成為錢糧財賦聚集之地。隋唐時長安在經濟上已經不再有優勢,對南方的錢糧依賴度則越來越高。楊廣之所以遷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很大程度上和這個因素有關,並非為了方便下揚州遊玩。
唐朝代隋而立,定都長安,雖然有了運河水運溝通南北方,但是東南的錢糧要運抵關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從江南運至洛陽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困難在於洛陽至三門峽這一段的黃河,三門峽是黃河從黃土高原下來的最後一道峽谷,落差大,水流急,而且亂石暗礁密布,這裡行舟非常困難,逆水行舟更是難上加難。漕糧只能在此轉陸運,過三門峽後再通過渭水水運至長安。這樣的運糧成本非常高,而效率卻很低。
尤其是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唐玄宗時人口達到巔峰期,長安人口過百萬,面臨的糧食物資供給壓力空前的大。唐朝也有數次遷都洛陽之舉,公元904年,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把長安焚成廢墟。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後梁。接下來歷史進入了大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原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更迭,戰亂造成了洛陽的破敗,五代中除了後唐外,其他幾個都定都開封。開封做了幾十年的都城,加上便利的水運條件,得到空前的發展,不論是規模還是繁華程度都已遠超過當時的洛陽。
至陳橋兵變,趙匡胤輕而易舉地取代後周,建立北宋,開封沒有遭遇破壞,繁華依舊,自然就成為北宋都城首選。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南方尚未統一,雄才偉略的趙匡胤志在一統天下,進攻是第一選擇。水運便利,地勢平坦的開封更方便出擊和後勤物資的運輸。
在北宋成功幹掉南方的勢力,完成統一以後,開封作為都城的劣勢就慢慢顯露出來了,尤其是在燕雲十六州已經被石敬瑭割給契丹(遼國)的情況下,北方已經失去燕山、長城等可以依靠的屏障。為了保證京師的安全,北宋只得在開封周圍部署超大規模的兵力,加上開封人口快速膨脹,對南方財賦的依賴就越發強烈,就越發離不開水運便利的開封。
雖然趙匡胤也看到定都開封的弊端,一度想遷都洛陽,憑山河之勝,去冗兵以安天下,但沒能敵過群臣反對和趙光義那句「在德不在險」,最終「斧聲燭影」之後只留下遺憾,北宋也沒能擺脫被北方游牧勢力滅亡的結局。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中東大國中,為何沙特的地緣優勢最明顯?
※大唐帝國為何以「唐」為國號?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