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期間,戰場上的俘虜兵都去哪裡了?粟司令一句話道明真相

淮海戰役期間,戰場上的俘虜兵都去哪裡了?粟司令一句話道明真相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場戰略大決戰,從1948年11月6日爆發,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計歷時66天。當時,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戰鬥人員兵力約在63萬到66萬之間,共有23個縱隊(華東野戰軍有16個縱隊外加4個旅,中原野戰軍有7個縱隊外加3個旅);敵人戰鬥人員兵力約在80多萬左右,有7個兵團部(第2兵團、第6兵團、第7兵團、第8兵團、第12兵團、第13兵團、第16兵團)以及2個綏靖區部隊。

根據戰後戰果統計,敵人傷亡加被俘人數合計55.5萬餘人,其中傷亡約17.1萬人、被俘約32.1萬人,投誠3.5萬人,起義2.8萬人。從此可見,敵人被俘虜人數遠遠超過了傷亡人數。那麼,這些戰場上的俘虜兵都去哪裡了呢?今天,我們就從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前後兵力變化情況,來說一說。

在淮海戰役爆發之前,華東野戰軍的總兵力為36.9萬人,在戰役過程中傷亡達到了10.5萬人,這樣算下來的話,華東野戰軍在戰役結束後的兵力應該在26萬人左右。但真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據統計華東野戰軍戰後總兵力達到了55.1萬人。可以說,經過一場激烈的大規模戰役,華東野戰軍的兵力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不少。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軍在淮海戰役期間的一項措施——即俘即補、即教即戰。

即俘即補就是講俘虜兵補充到我軍隊伍之中,即教即戰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俘虜兵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位能戰的解放軍戰士。這項措施是我軍在戰爭年代的一大創造,對於取得艱苦卓絕的人民解放戰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了,即俘即補工作遵循一個自願原則,就是在階級教育、訴苦教育之後,願意留下來的就補充到我軍隊伍之中,如果不願意留下來就會發放路費,讓其回家,可以說是非常人性化。

當時擔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的粟裕就曾說過:「淮海戰役開始的時候,華野有36.9萬人,戰役過程中傷亡了10.5萬人,戰役結束時達到了55.1萬人,這中間除整補了幾個地方團之外,補進的主要是解放軍戰士。」粟裕口中的解放軍戰士,其實就是戰場上的俘虜兵,在淮海戰役期間,原先在濟南戰役中的俘虜兵,差不多都成長為了骨幹力量,有很多已經當上了班長、副排長。可以這麼說,在淮海戰役期間,敵人的兵力是越來越少,得不到補充,而我軍則有經過思想政治教育的俘虜兵予以補充,就越大越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姑娘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上海戰役中,湯恩伯手下有多少兵力?為何敢誇口堅守六個月?
膠東保衛戰:山東兵團四大縱隊司令員都是誰?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TAG:丁姑娘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