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易經》:三句金言,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易經》:三句金言,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易經》:三句金言,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三十年前,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臨去世時,曾對世人說下了最後一句遺言:「中國在將來大放光彩,一定要注意《易經》!」

《易經》者,百經之首也。

古人云:「《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

據《論語》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是到五十餘歲才讀《易經》么?

當然不是,而是《易經》包涵天地真理,孔子自認年輕時閱歷太淺,無法從中得到收穫,於是在「知天命」年紀開始專心鑽研。

從先秦至今,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易經》一直影響著我們中華民族,而《易經》也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今天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易經》中的三句金言,讓我們用心去學習其中的智慧。

《易經》:三句金言,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1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易經》云:「受人之辱,不動於色。」

意思是說,自己一旦受到別人的侮辱,非但不能生氣動怒,反而還要面不改色,以平淡之心對待。

或許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怯懦的表現,但是殊不知這種嘲笑別人怯懦的人,只要稍微被他人一激,便心態失衡,很容易釀成禍端。

多年前一則新聞:

一對情侶去吃飯,鄰桌的小混混沖女孩吹口哨,男孩不願招惹是非,就想帶著女孩走,但女孩認為男孩懦弱,罵了他一頓,逼他去跟混混打,結果男孩身中數刀送進醫院,不治身亡。

佛家有句話叫作:「一念嗔火起,火燒功德林。」

《呻吟語》中也曾說:「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厚德載物,一個連言語都承載不了的人,如何能成就大事?

大多數時候,你感受到的侮辱,其實不值得計較。

平淡面對,才是最好的「報復」。

《易經》:三句金言,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恩之重,施恩須忘記,受恩當謹記

《易經》云:「施人之事,不記於心;受人之恩,銘記於心。」

韓信年輕時家貧苦寒,曾受漂母一飯之恩,在韓信離開家鄉準備闖蕩時,曾對漂母說過以後會報答她之類的話,漂母則大怒:「你身為大丈夫尚且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才給你幾頓飯,難道是圖你的報答么?」

後來韓信滅項羽,被改封楚王,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鄉,拿出一千金報答漂母,世人稱之為「一飯千金。」

只是漂母並未收下,而是平淡的回應:「我施捨的人太多了,韓信的名字我早已不記得了,你們還是離開吧,我要去河邊漂洗絲絮。」

《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善體現在什麼地方?

知恩不能忘恩,施恩當隨風飄過。

華羅庚說:「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頭。」

真正的善良是從骨子裡表現出來的,不張揚,不作秀。

《易經》:三句金言,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容人之量,寬以待人

《易經》雲:「察人之過,不揚於他。」

李斯曾在《諫逐客書》中說到:「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中國也有句俗語叫作:「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是否能有一番作為,就看他有沒有一顆寬容之心。

清末,左宗棠雖然在曾國藩的提攜下,步步高升,但左宗棠與曾國藩關係惡劣,甚至多次鼓動朝臣彈劾曾國藩,只是當左宗棠在西北征戰時,曾國藩不計前嫌,傾盡全力支持。

《易經》上還記載:寬以居之。

察人有過於己,恕而容人,是為能容,必多福安。

一個有本事的人,一定會有一顆寬大的心,君子憑什麼立於天地之間,充滿浩然正氣?無非就是講究寬罷了。

寬恕別人的過錯就等於善待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鬼谷子:一個人要順利,這兩件事一定要牢記在心,易招禍患!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