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六進士 中藥界的養生鼻祖—人蔘(一)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
王培珍
人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古人認為它形態如人,功參天地,所以取名為人蔘。自古就被認為是滋補上品,因其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等功效,素有「補氣之王」、「百藥之長」等稱,歷代醫藥古籍對它的特殊功效都有記載。《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新增物質批准人蔘(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
人蔘全身是寶,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人蔘的參蘆、參條、參須、參花、參葉和參子雖同生在一株上,但其功效主治卻不盡相同。
【功效】
1、參蘆:參蘆是人蔘的根莖。我國古代大部分醫藥書籍中都有人蔘「不去蘆令人吐」的記載,從而把參蘆列為催吐葯。因此,臨床上以參蘆救治痰涎壅塞胸膈、食積阻於胃脘等症。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翻閱大量本草古籍,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參蘆催吐作用進行了再評價,用實驗藥理學的方法系統觀察了帶蘆人參與不去蘆人蔘對動物和人的致吐作用,結果表明,即使加大劑量也未見參蘆有明顯催吐作用,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參蘆的有效成分含量並不比鬚根、莖、葉遜色。這些研究既推翻了以往對參蘆的片面認識,又為人蔘的合理運用創造了理論依據。
2、參條:人蔘根莖上的不定根,稱為參條。參條補益之力相仿,《本草從新》載,參條能「生津、止渴、補氣,其性橫行手臂,指臂無力者,服之甚效」。因而古代醫家用其治療虛弱病人的肩臂及上肢痛、抬舉無力、手指麻木,相當於肩周炎、網球肘等病,實際上是人蔘的抗疲勞、調節神經系統,治療亞健康的藥效作用。
3、參須:人蔘的細小支根及鬚根,狀若鬍鬚,故有參須之稱。參須性平、味甘而苦,功同人蔘而力遜,但因其價格實惠,故臨床上非危急重病,常以參須替代。《本草從新》載,「參須,生津補血。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須,不過得參之餘氣,危險之證,難斷依仗。」醫家用參須治療肺胃氣虛的嘔吐、呃逆、咯血,氣津兩傷的口渴思飲等症。
4、參花:人蔘的花蕾稱為參花。參花與人蔘的功用相似,但力量遠較人蔘為弱。《本草綱目》記載:人蔘花性溫和,味甘微苦,氣清香,善於生津又不耗氣,人蔘花中含有豐富的生物,可強心、益智、通神,臨床多用於降壓、降糖、降血脂,調理胃腸功能、緩解更年期綜合征。
5、 參葉:即人蔘的葉子。參葉在清代以前很少作為藥用。《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參葉氣清香,味苦微甘,其性補中帶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氣,降虛火,利四肢頭目,浸汁沐發,能令光黑而不落,醉後食入,解醒第一。現代臨床應用除了用參葉較弱的益氣作用外,主要借其生津潤燥、甘寒清熱,用於治療氣陰不足的萎縮性胃炎、糖尿病、肺結核以及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參葉外用洗頭,還能夠治療脫髮。
6、 參子:人蔘的果實。參子具有極弱的補益作用,除此之外,尚可用來「發痘行漿」。據文獻記載:「凡痘不能起發分標行漿者,葯內加參子,後日無癢塌之患。」可見參子曾作為痘科要葯,但後世已很少使用。
■ 上海醫藥集團特別支持
本文版權屬於上海葯訊,配圖來自網路,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