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海岸線上到處都是炮台,國門為何還總是被攻破?

晚清海岸線上到處都是炮台,國門為何還總是被攻破?

清代實行閉關鎖國的基本國策,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老百姓和海外反清勢力以及外夷合夥造反,所以尤其重視在海岸線上修建炮台,炮口一致對外,朝向大海,以為這樣就可以守住國門,過著天朝上國的美好日子。圖為煙台炮台山入口,李鴻章題寫「雄風海表」四個大字,綿延幾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分布著無數這樣的炮台。

然而,這麼多炮台,到底是沒能守住國門。而且每次洋人都不廢太大力氣,就能攻破國門。鴉片戰爭是近代同西方國家正式交手的開始,林則徐奉命整飭海防,這位禁煙出名的一代名臣,曾兩次給皇帝報告,英夷「腿足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他們登岸後,我方用不著派兵,讓老百姓拿著木棍,一棍掃下去,就掃倒一大片,清軍像瓜農一樣負責切腦袋即可。然而,這種誘敵登岸、近身格鬥的戰術,屢用屢不爽,英國人沿著海岸線指哪打哪,打哪哪的清軍就落花流水一般崩潰。上圖為英軍佔領大沽口炮台後休息。

1840年,大沽口炮台中陣亡的清軍士兵。大沽口一戰,清兵不可謂不英勇,個個奮勇爭先,抗擊英國軍隊的進攻,然而,由於大炮的射程遠遠低於英軍艦炮。英軍在海面上,遠在海岸炮台的射程之外發炮,炸得清軍滿地找牙,清軍的海岸大炮卻夠不著英軍。

而且海岸大炮都是固定在炮台上,不能變換角度,靈活性差,射程近,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而且,外國人從海上登陸後,往往會繞到炮台身後或側面,發動進攻,這樣就避開了大炮的射擊視角,打得守軍措不及防,這招屢屢奏效。大沽口炮台因為是離北京最近的海岸線,所以清朝下了很大功夫修建這處炮台,規模很大,圖為被攻陷後的大沽口炮台內景。

圖為旅順炮台,與煙台的炮台形成掎角之勢,守衛著京城門戶。看起來很威武,可惜不起多大作用。

圖為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攻佔的旅順炮台。從圖上可以看出,炮台修築的相當堅固,可謂固若金湯,結果被日軍從小路輕而易舉拿下。

用混凝土澆灌的旅順口炮台,固若金湯,可就是抵不住日軍的進攻。

清朝海岸線上連綿不絕的大炮,沒能改變落後挨打的百年屈辱史。

每一處炮台,看上去都很堅固,能抵制高烈度炸藥,卻守不住海岸線。每次打完一架,就要跟人家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最後,《辛丑條約》簽字,白紙黑字規定,乾脆把大沽口炮台以及海河沿岸炮台一律拆除,鐵路沿線不得駐軍,連守衛京城的天津衛城牆也拆得一乾二淨。

這是清朝後來修建的帶有旋轉軌道的海岸大炮,可以調整射擊角度,然而仍然於事無補,屢戰屢敗。

最後,中國人終於搞清楚了,不是大炮的問題,是制度的原因,這次把清朝給推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讓大明興起的衛所制度,最終是如何一步步吞噬掉明朝的?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