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異聞錄(三):俳體詩
俳體詩又稱為俳諧詩、諧趣詩、詼諧詩等,內容以詼諧幽默、或諷刺嘲噱為主,在詩歌、詞曲、民謠、戲曲小說中廣泛存在,其風格基本上通俗易懂,曉暢明白,歷代文人都有所創作。雖然大部分文學價值不高,但是作為通俗文學的一部分,卻也經久不衰。
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將諧與隱(隱語)聯類而論,說:"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也就是說,諧趣詩以引人發笑為其特點,和相聲有點類似。
俳體詩可以分為幽默詩、打油詩、遊戲詩三大類。
幽默詩古已有之,像《詩經·齊風·雞鳴》、陶淵明的《責子詩》都是帶有詼諧幽默格調的詩。
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在這首詩中,陶淵明以風趣幽默的口吻責備兒子們不求上進,與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勵他們能好學奮進,成為良才。到了唐代以後,由於禪宗的廣泛傳播,使文人們在儒雅正經之外,也開始嘗試以超脫、放達的眼光來看待人生。文人們在寫作雅正風格的詩歌之外,有時也以遊戲的筆墨寫作幽默或嘲戲的詩作,往往自稱這類帶有風趣的詩為"戲作"、"嘲某某";這類遊戲之作,有時多用詼諧的語言出之,時不時的也夾用俗語、滑稽語等,後來也就乾脆用"俳諧體"來命名。比如杜甫有《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其中一首如下:
異俗吁可怪,斯人難並居。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
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
治平且耕鑿,只有不關渠。
這首詩在我們現代看來,也不算是通俗的詩,但是像"烏鬼"、"黃魚"、"頓頓"這樣的詞,是俗語,所以杜甫等於把口語引入了詩歌,在當時還受到了譏刺。這些詞現在仍然是我們的日常口語。
李商隱也有一首名為《俳諧》的詩:
短顧何由遂?遲光且莫驚。
鶯能歌子夜,蝶解舞宮城。
柳訝眉雙淺,桃猜粉太輕。
年華有情狀,吾豈吝平生。
這首詩驚訝於美女的一現,打算拚命追求。李商隱的詩向來以華麗幽深著稱,這首詩卻比較淺白。從杜甫和李商隱的詩來看,唐人所謂"俳諧",也就是通俗易懂而已,但是仍然不算是真正的俗體詩,依然有著濃厚的文人氣息。
到了宋代,俳諧體進入詞曲之中,以蘇軾和辛棄疾的詩詞中最為突出。比如辛棄疾的這首《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前來,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 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人間鴆毒猜。況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須來。
這首詞基本上以口語寫成,酣暢淋漓。還有那首著名的《西江月·遣興》: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這首詞描寫醉態,諧趣可愛,對後代起了很大的影響,有許多人模仿。
到了元代,散曲中的俳體更為多見。任半塘在《散曲概論》中指出:"俳體之格勢極多,製作不窮,幾佔全部著述之半。"他所列舉的俳體有二十五種之多,如獨韻體、短柱體、頂真體、連環體、嵌字體、隱括體、迴文體、離合體、簡梅體、雪花體等。加上嘲戲詼諧風格的曲作,可說是種類繁多。隨著戲劇和小說的興起,這類詞曲也進入了戲劇和小說之中。比如《西遊記》第三十六回中一首用中藥名稱集成的俳體詩表達唐僧的感嘆: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
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這首詩選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稜子、馬兜鈴、荊芥、伏苓、防己、竹瀝、茴香等九味中藥。雖然葯的功能與詩的內容無關,但這些藥名卻揭示了《西遊記》的情節,頗值玩味。所以小說中寫道:孫大聖聞言,呵呵冷笑道:"師傅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緊接著,又有一首"嵌字格"的俳體詩:
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頭鐘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這首詩把數字一到十鑲嵌到詩中,是一種文字遊戲類的俳體詩。這類詩除過遊戲的趣味之外,也是作者賣弄學問的方式。因為作這種詩需要很高的文字技巧。
比如宋代哲學家邵雍的《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詩人把十個數字巧妙地鑲入詩中,卻展現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足見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前面吳承恩的詩是七言五十六個字鑲嵌十個數字,而這首詩要在二十個字里鑲嵌十個數字,還能表達美妙的意境,其難度不言而喻。
元曲中的許多俳體曲子幽默滑稽,往往讀來使人忍俊不禁而笑,比如明代李開先《詞謔》中收錄了許多俳體曲,其第十三首《朝天子·兩人誇乖》:
買乖,賣乖,各自有乖名兒在。
使乖乖處最難猜,肯把乖來壞?
乖賣與乖人,忒乖了誰買?
買乖的必定乖,你說道你乖,
我說道我乖,只怕乖乖惹的乖乖怪。
這有點繞口令的味道,念起來趣味橫生。其第八首寫蚊子的,讀來也是讓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寨兒令·暑夜
二鼓過,戰睡魔,
翻來覆去沒奈何。
狗蚤成羅,
壁虱成窩,蚊子似篩鑼。
兩隻手兒如切如磋,
兩隻腳兒如琢如磨。
渾身都咬破,一隻眼幾曾合!
哥!難道說安樂直錢多?
這一類俳體詩在戲曲中一直傳承下來,到今天依然受人歡迎。比如著名的西河大鼓唱段《玲瓏塔》,就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唱段和快板、相聲中的繞口令,廣泛傳播。其中的一段如下;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一層。
一張高桌四條腿,一個和尚一本經,
一個鐃鈸一口磬,一個木魚一盞燈。
一個金鈴,整四兩,風兒一刮響嘩愣。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三層。
三張高桌十二條腿,三個和尚三本經,
三個鐃鈸三口磬,三個木魚三盞燈。
三個金鈴,十二兩,風兒一刮響嘩愣。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五層。
五張高桌二十條腿,五個和尚五本經,
五個鐃鈸五口磬,五個木魚五盞燈。
五個金鈴,二十兩,風兒一刮響嘩愣。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第七層。
七張高桌二十八條腿,七個和尚七本經,
七個鐃鈸七口磬,七個木魚七盞燈。
七個金鈴,二十八兩,風兒一刮響嘩愣。
……
俳體詩中年另一大類是打油詩。打油詩大多是諷刺詩或通俗詼諧的俗體詩。這類詩不拘平仄韻律,只要押韻順口就好。打油詩據說起源於唐朝詩人張打油,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之輩。
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見大殿牆壁上寫了這樣一首詩:
六齣九天雪飄飄,
恰似玉女下瓊瑤。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掃帚的使掃帚,
使鍬的使鍬。
大官讀罷,頓時大怒,下令緝拿作詩人。左右將其平日喜作這類詩的張打油抓了來。為了證實該詩是否張打油所作,大官未急於治罪,而是令張再作詩一首。那時安祿山兵困南陽郡,張於是便以此為題,脫口吟道:
百萬賊兵困南陽,
也無援救也無糧。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兩首詩如出一轍,大家聽了,哄堂大笑起來,連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終於破例饒了張打油。張打油從此遠近聞名。從此這一類以俚語俗句入詩,不求平仄對仗的詩作,便稱為打油詩。
清朝有一個故事,說是有一人家結婚,晚上鬧新房時,眾人逼新娘子作詩,表達新婚之夜的感受。這明顯是強人所難,新娘無奈,終於口佔一首道:
謝天謝地謝諸君,
我本無才哪會吟?
曾記唐人詩一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新娘子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產生轟動效應。眾賓客嘩然大笑,樂不可支,都說"好,好!"有的說:"新娘急了,時間寶貴!"說著乘歡而散。此詩妙在末句,雖為引語,但此時此地,別有新意,箇中奧妙,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打油詩到了現代,更是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諷刺取樂的工具。比如魯迅模仿張衡的《四愁詩》所作的打油詩《我的失戀》:
我的所愛在山腰;
想去尋她山太高,
低頭無法淚沾袍。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麼: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
想去尋她人擁擠,
仰頭無法淚沾耳。
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麼:冰糖壺盧。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塗。
我的所愛在河濱;
想去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
愛人贈我金錶索;
回她什麼: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
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
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這首詩是為諷刺當時一些白話詩中流行失戀詩而作。是看見當時"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做一首用 "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的。(《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
著名詩人袁水拍有一首《詠國民黨紙幣》的打油詩,也很有意思。詩云:
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記帶草紙,
袋裡掏出百萬鈔,擦擦屁股滿合適。
這是對國統區通貨膨脹的幽默諷刺,反映國民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黑暗。語言風趣逗人,俚俗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