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官職為大清第一肥差任職者必是皇帝親信,差事辦好撈點錢沒人管

此官職為大清第一肥差任職者必是皇帝親信,差事辦好撈點錢沒人管

清代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地丁錢糧、鹽政、銅政及各地榷關,榷關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收入越到後期作用越大。清代的榷關由戶部和工部兩部分組成。至乾、嘉時期,各地榷關的數目穩定下來,其中戶部榷關24處,工部榷關14處。

榷關的管理是比較複雜的,有戶部、工部派人管理,有地方督撫管理,也有內務府司員管理。從收入上來看,清初時,各地榷關歲入不過一百餘萬兩,雍正時期增至三百餘萬兩,至乾隆晚期已經達到七八百萬兩,占國庫收入的百分之十二三左右。

在所有榷關中,粵海關的地位最特殊,歲入也最多。康熙收復台灣後,清廷有開海禁,設閩、粵、江、浙四關,管理對外貿易,徵收關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一口通商,將廣州設為貿易口岸,其他三處海關名存實亡。

此後,越粵海關壟斷對外貿易。粵海關徵稅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船舶稅、貨物稅和附加稅。至咸豐年間,粵海關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由原海關監督管理,對本國船舶徵稅,稱「常關」;二是由外籍稅務司主管,管理外國船舶貿易事宜,稱「洋關」,征洋稅。

粵海關對於清政府財政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粵海關的一大部分收入都會上交給內務府,充作大內的開銷,一小部分則解戶部。因此,在內務府的常年經費中,粵海關承擔了很大的份額。

內務府每年的經費沒有統一的標準,乾隆時期一般穩定在60萬兩左右,道光時期僅有20萬兩左右。這些錢照例是由戶部撥款的,但內務府自己也有產業,如果通過稅關、鹽政、皇莊等獲得收入。

咸豐年間,遍地硝煙,戶部財政緊縮很難撥款給內務府。同治年間,內務府的經費主要來自鹽課和稅務,作為內廷常年經費,粵海關承擔了很大的份額。在大工程項目中,粵海關出錢更是驚人。如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廷開工「三海工程」,粵海關籌款100萬兩解內務府。

此外,粵海關還承擔日常的貢品採購、黃金採購等項,當然還有一些臨時性的差事。可以說,粵海關是榷關中地位最重要的,也關係到皇帝的錢袋子,所以,在人員的選用上,往往都是皇室親信的奴才去打點。

粵海關監督,其官名全稱是「欽命督理廣東沿海等處貿易稅務戶部分司」,由皇帝欽點派充,每屆任期一年,任滿之後,若是辦事得力,也可連任。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粵海關以廣州地方官兼任,十五年之後,粵海關幾乎全部為內務府中人。

在戶部二十四關中,粵海關稅賦最多,可謂天下第一肥差。清廷多用內務府官員至粵海關擔任監督。使用內務府官員,一來他們是皇帝的家奴,最值得信任;二來是內務府官員長期把持各地稅關,而內務府職務又是世代相襲,因此對榷關事務也無比較精通。

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奏請將粵海、閩海兩關該歸地方督撫管理。不過廣東方面反應冷淡,兩廣總督瑞麟回復稱,此舉辦理起來實在困難,不必改由督撫辦理,一切因循舊制即可。

粵海關監督許可權很大,對外貿易由其一手操控,對內稅收報銷由其一人包辦。每年完成政府額定的征數目後,可以自由處分盈餘稅銀。實際上,清廷是默認粵海關監督在繳納政府額定數目之後,從中分肥。

朝廷知道粵海關監督撈錢多,因此財政緊張時就命其捐銀報銷朝廷。能到粵海關任職的內務府官員,都是皇帝的親信,主子有了困難,自然也心領神會,放點血也理所應當。如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傳旨讓紳富捐銀100萬兩交給戶部。不想,粵海關官員們慷慨解囊,僅是粵海關一處就捐銀75萬兩。由此可見,粵海關天下第一肥差的名號當仁不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洪秀全嫡妻地位最高為何只封了個二把手?因為正宮娘娘來頭太大
清代百姓如何納稅交糧,官府又是按照什麼標準加以徵收的?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