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大帝:天下都知道削藩勢在必行,為何只有晁錯敢說出來?

漢武大帝:天下都知道削藩勢在必行,為何只有晁錯敢說出來?

上文說到漢景帝在確立攘夷先需治內的國策後,積極拉攏親弟弟梁王劉武,結下骨肉之盟,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其他藩王叛亂。

不料,竇太后的異想天開差點讓漢景帝的計劃泡湯,家宴不歡而散後,漢景帝身心俱疲,還得面對後宮的爭寵。

幾天後,漢景帝和劉武一起打獵,衛兵們發現劉武竟然在皇家園林私帶武器,這是違制的行為,嚴格追究起來,殺頭都不為過。

然而,漢景帝不僅絲毫沒有責罰劉武的意思,反藉此機會演了一場手足情深的戲。

封建時代,違制和法律無關,關乎政治。如果是一般人違制,直接處死;如果是王公貴族違制,又有兩種情況,和皇帝關係不好的,趁機削爵打壓;如果是皇帝倚重的,轉眼又成了拉攏的手段。說到底,全看和皇帝的關係如何。

暫時穩住了劉武之後,漢景帝又在朝堂之上拋出了晁錯的《削藩策》,試探宗親大臣的態度。

晁錯作為皇帝的心腹大臣,敢於當眾提出削藩,說明漢景帝是持肯定態度的,他的發言也暗示了自己的立場。

讓漢景帝倍感失望的,宗親大臣沒有一個人支持削藩,竇嬰更是首先發難,直斥晁錯是假借先帝之名,販賣私貨,應論以大不敬。

晁錯不甘示弱,指出二十多年前賈誼的《治安策》就得到了先帝的認可,只是礙於形勢沒來得及執行,現在削藩已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可以總結為一句話: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竇嬰眼見無法在削藩問題上說服晁錯,轉移話題,認為當下最急迫的任務是抗擊匈奴,又回到了先攘夷還是先治內的老問題上,讓漢景帝頗為不爽。

既然宗親大臣都持反對意見,漢景帝雖定下了削藩的國策,但也不想一步跨得太大,削藩策打折執行,並沒有波及到實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

那麼,宗親大臣們是真的看不出來削藩的必要性嗎?未必。

漢朝建立後,一直面臨藩王尾大不掉的問題,先是異姓王,後是同姓王,只要實力夠大的,或者有野心的,都有覬覦皇位的心思,謀反的事兒幾乎從未斷過。

漢文帝時期,賈誼多次提到削藩的話題,他的治安策雖說不是天下盡知,但起碼在高層是形成了共識的,就連藩王們,恐怕也知道削藩是早晚的事兒。

比如吳王劉濞,佔據了天下最富饒的土地,坐享銅山和海鹽之利,比朝廷還富。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知道吳國威脅到了漢王朝的統治,何況是和他有仇的漢景帝。

宗室大臣對形勢洞若觀火,卻為何對漢景帝的削藩無動於衷,甚至強烈反對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覺得茲事體大,不願引火上身;二是收了藩王的黑錢。

總體來說,第一種人佔大多數。他們心裡的算盤是,一旦削藩,必將引發天下大亂,而萬一皇帝失敗了,自己的祿位不保,還不如一直拖著,維護既得利益。

說白了,大多數人根本沒把國家利益當回事,管你是誰做皇帝呢,只要我的官位還在就行。況且削藩與否是皇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外人何苦去摻和。

不只是宗親大臣這麼想,就連漢景帝的親弟弟和老婆也不是完全和他一條心。

廷議削藩之前,劉武曾和韓安國私下商議。韓安國明確表示,漢景帝削藩失敗了,劉武也沒好日子過,為了長久之計,劉武應該支持漢景帝,他們的利益是綁在一起的。

但他又指出,劉武也是藩王之一,削藩早晚要削到他頭上,不如趁著漢景帝需要劉武的幫助時,多向朝廷要裝備、要錢糧、要地盤,鞏固壯大實力,出發點依然是為了自身。

田蚡是漢景帝的小舅子,應該和姐夫站在一起吧,但他才不管削藩的利弊與否呢,一門心思的想要鞏固姐姐和外甥的地位,如果天下大亂有利於他們母子倆,那就天下大亂好了。

遍觀滿朝文武,也就晁錯和漢景帝同穿一條褲衩,不惜得罪天下人也要將削藩進行到底。

《史記》評價晁錯用了四個字「穞直刻深」,《漢書》的評價是「峭直刻深」,大致意思差不多,用現在的話說,晁錯為人正直,但苛刻、一根筋,考慮問題比較深遠。

這樣的人做事是沒問題的,用韓安國的話說是「明於國家大政,昧於人情世故」,為了國家利益奮不顧身,但也不可避免的將自己置於險地。

總而言之,漢景帝朝中絕大多數大臣只關注自身利益,如果國家安危和自身利益有衝突,國家安危是可以放一邊的,他們輕易不當出頭鳥,不到最後絕不站隊。

面對這樣的困局,漢景帝沒有選擇,只有乾綱獨斷。後繼的漢武帝深諳權力之道,以法家手段推行儒家統治,不管你心裡怎麼想的,用權力逼迫你效忠,異己者滅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沉香藝文志 的精彩文章:

太原王氏:真正的王者之後,天下王氏最早的故鄉
嘲諷貴州旅遊是瑞幸式葯不能停,是不懂營銷還是故意黑?

TAG:沉香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