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大師說凈土 35

印光大師說凈土 35

第三章 凈土修持方法

五、評修持各法

161、念佛一法,只有死盡一切狂妄知見的人才能得益。任憑你智同聖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將這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讓你改轍,也不可得。這樣才算是聰明人,才能得實際利益。否則由於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一無知識的老實人,更容易得益了。

162、看你的來信,知道你是個發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說:「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認為這句話也很有問題。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於他人,二者應當不分親疏才對。然而利他是純真之一願而已,自利則必須竭盡心力,那麼自利這一邊怎麼可以淡,而妄學大菩薩身份呢?

163、你喜歡念《金剛經》,當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即為凈土助行。可凈土五經,它的功德也不亞於《金剛經》。寄你的經書,先詳閱我所作的序,則書中大意可以全部知道。然後再靜心恭敬閱讀,則無邊利益,自然可親得。

164、玉峰法師行持雖好,但見理多偏。比如他說的念佛四大要決,他的用意也並非不善,可措詞立論,完全與古德相反。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這全體都是背離正道的謬論。佛經教人求一心,他卻教人不求。不消除妄想,能得一心嗎?取法於上,僅得其中,怎麼可以因為做不到一心不亂就不按佛經上的教法去做呢?如果以不易得一心而讓人不取法,則是讓人取法於下了啊!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他卻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讚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可要親證三昧,能靜當然好,不能靜,也無妨即動而靜。他卻完全以靜為邪,說這樣是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要旨。這種說法的過錯真是難以說盡啊!況且念佛一法,圓融包容一代時教一切法門,可在他那裡,「靜」這個字,尚且隔在外面,怎麼可以說他是凈宗真善知識呢?希望二次再版時,刪去這四大要決。這樣,才不會讓初機受害,而通人也不會譏笑了。

165、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可能否決定往生,則百千萬中難得一個。才幹傑出的人只求恭敬誠意,這是他幸運的地方。你所撰的兩句,雖然對,但不是很確切,宜改為「智斷煩情超苦海(煩,即煩惱。乃通指。情,則專指淫慾。),立堅信願入蓮池」則確切。用功法則,都包含在這兩句話里了。

166、念佛一事,要現生得利益,就必須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即使是遊戲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會在後世因為這個善根,發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廟,想要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這一句佛號,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因此要知道肯念佛當然好,不肯念,為他說,他聽到佛號,也種善根,聽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167、十念一法,使人的心隨氣息而收斂,無從散亂。這個法的奧妙,不是智者則無法知道。然而只可在早晨用一次,或者早晚及日中用三次,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千萬不可說此法最能攝心,讓人常用,則為害不小。念佛是出聲還是默念,要看他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情況。倘若所處之境地不宜大聲念,則只可小聲念,或者金剛持。念佛功德只在專心致志,音聲大小還是次要的。

168、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里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會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你了。譬如小兒扶牆學走路,連不跌倒尚且難以做到,卻想要飄行長空,遍觀四海,難道不是夢話嗎?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見此境,還必須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見。如果想要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

169、「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學佛道來擺脫凡俗,如果不注重這四句話,就如無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無翅之鳥,盼望它能高飛一樣。「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這四句,則相當於無因卻想要得果,未下種卻想要收穫,萬萬沒有這樣的道理。果然能將這八句,全心全意擔負起來,則一定可以在生進入聖賢之境,死後往生極樂之邦。

新浪微博:@昌義法師

微信公眾賬號:昌義法師

訂閱即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佛訊,及昌義法師每日法語!

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也是一種功德!

恭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九龍山極樂寺 的精彩文章:

佛法要論序-219
千佛圖頌並序-218

TAG: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九龍山極樂寺 |